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走过的道路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走过的道路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有扎实的旧学根基,在北大期间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在陈独秀、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于1918年和罗家伦等同学一起成立“新潮社”,创办了《新潮》刊物,他在“五四”前后不到两年间就发表了45篇作品。《新潮》和《新青年》相呼应,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 1920年之后,傅斯年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从1927年到1936年的十年间,他致力于史学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论文和专著,内容涉及商周史、古代民族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学术史、先秦诸子、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史、东北史等方面。他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家的责任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治史,除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他还把语言学的观点、自然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引入了史学领域。从1928年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起,他连任所长22年,在他领导下,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整理校勘了《明实录》,搜集并整理敦煌卷子、汉魏竹简等,在中国现代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重要的是对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从1927年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到抗日战争后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到1950年在台湾大学校长任上去世,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和高等教育有关,有很多独特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他在《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中说大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立信是做人、做学问等一切的根本。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傅斯年从来都算不上是政治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独立评论》和天津《大公报》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一系列文章,就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对国联无能为力的暧昧态度,对国联调查团关于东北问题的报告书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批评。

他就是这样一个热烈的爱国者,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抗战结束后他代理北大校长,坚决拒绝与伪北大的师生来往,不聘在沦陷区出任过伪职的人员。容庚给他写信,力陈自己的种种无奈和理由,但他毫不为之所动。在他看来道理很简单,如果出任伪职的人不受到谴责,他就对不起跋山涉水到了西南的那些教授和学生。对那些下水当汉奸的,哪怕学问再好,他也绝对的不宽恕。他认为:“汉贼不两立!”日本投降后,他欣喜若狂,像年轻人一样跑到街上喝酒,挑着帽子乱舞,逢人便抱拳相贺,结果连手杖和帽子都丢了。(摘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思想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因而深得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

B. 傅斯年在研究历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史料对研究历史的作用,并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

C. 傅斯年发表了《日寇与热河平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局危言》等文章,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D. 抗战胜利,傅斯年像年轻人一样上街狂欢庆贺胜利,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也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傅斯年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抢救和初步整理,并整理校勘了《明实录》,这样又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

B. 傅斯年是一个立志教育的教育家,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献身教育事业理想。

C. 傅斯年是充满血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其著成的《东北史纲》不仅证明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还在史家立场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D. 傅斯年是一个坚守原则,具有真性情的爱国者,“汉贼不两立!”是其爱国情感的强烈表达,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为人处世所恪守的基本原则。

E. 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既使得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以平实为主,但不失生动,也使得文章充满情感。

3.标题“傅斯年走过的道路”是指傅斯年成长成熟的道路。结合文意,概括傅斯年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简要分析。

 

1.A 2.AE 3.道路:学生——学者(教育者)——爱国者。求学期间,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广泛学习知识;学成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刻关心祖国,面对国家的灾难,能够挺身而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A项没有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把中国历史研究往前推进了数百年”的不是“整理校勘了《明实录》”,而是“发掘甲骨文和殷商文物”。E项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应把“说明”改为“描写”。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概括傅斯年走过的道路的特点,主要从人生的不同时期分析,如学生——学者(教育者)——爱国者。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概括特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人画的文化品质

孔仲起

人们经常把院体画和文人画对立起来看待,这样做有很多的弊端:一则,并非所有文人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文人画;另一则,文人所画的精致工整一路风格的作品也未必就不是文人画,犹如宋徽宗的《瑞鹤图》,像赵孟的人物及鞍马,或者像李公麟的作品等等。文人画的意义在于文人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将他内在的人文品质与人格魅力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因而使他们的作品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光彩和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推崇文人画,当然是因为中国绘画发展到后来,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不断探索,中国绘画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了准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生动”,这已提了千百年,今天说来它仍充满艺术的感染力。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正是文人画的特征,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境界”,即文以化之的高尚境界。

在古代,文人画家多数都不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生计,因此“自娱娱人”就成为这些文人画家的主要目的之一,当然自娱之外也不乏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毕竟他们也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在历史上,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因而可以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往往长于构思,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同时又因为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深刻,所以往往能把作品推向一个内蕴深厚的境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反映,这是历来文人的共同准则“文以载道”,因而从精神价值的层面会使他们的作品获得“内在的丰盈”。这跟职业画家大多数更重视技巧比起来,后者的作品可能在载道的力度上显得不足,这也正反映出了二者在思想深度上的落差。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苍凉之境”、“悲悯之怀”、“深度哀感”、“愤世嫉俗”,乃至“忧伤沉痛”的意境往往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才能找到,那种思深而忧远的人文品质才会显现出来。这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诗意,即“兴”、“观”、“群”、“怨”。

当然,我不是说文人画家因为表现悲剧式的主题所以才显得内蕴深厚,他们也可能只是患得患失,感慨个人身世,不一定都具有大的胸怀和抱负,不一定会瞻视天下、为苍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造化讴歌。但是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确实较一般的职业画家尤其是民间职业画家要高出一筹。

古代的文人画家不像职业画家那样大量地、频繁地创作,因此在技巧方面可能不及职业画家,对技巧的探索兴趣也可能比后者少一些。当然有失也有得,这种情况也使他们恰好避免了因为技术上的过于熟练而容易造成的“纵横习气”,有时候他们那种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使作品增添了朴素自然的古趣,显然,这些都是业余性带来的差异,当然也不一定就算得上是文人画家的真正优点。

说到优点,刚才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实际上,真正文人画家中的杰出者,像宋代的文同、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征明,恰恰都是技术纯熟并且开一代风气的领袖式人物,他们不仅在技巧上丝毫不逊色于职业画家,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更非一般的职业画家可及的。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人们经常把文人画与院体画对立起来看待。

B. 精致工整的风格非文人画主流,但文人画中不乏此类作品,如宋徽宗的《瑞鹤图》等。

C. 文人画后来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其发展与历代文人不断地努力实践分不开。

D. 文人画往往具有内蕴深厚的境界,是因为文人在创作过程中把诗文的意境引入画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气韵生动”是历代的文人在创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参与和探索,最终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立的中国绘画的准则。

B. 由于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风气的制约,可在创作状态上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因而他们创作的作品显现出人文品质。

C. 大多文人画家作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自娱娱人,更注重思想意境,这与职业画家大多数更注重绘画技巧是不同的。

D. 与职业画家因熟练的技术而易造成的“纵横习气”不同,一些文人略带生拙的笔墨反而让文人画有朴素自然的古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具有文以化之境界的文人画,表现出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包容,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等特点。

B. 文人作画有些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期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得社会尤其是来自高层文化群体的褒美,这其实有损文人画的品质。

C. 由于历来的文人奉行“文以载道”的创作准则,因而文人画中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者说道义感等内涵。

D. 不少文人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技术纯熟的特点,且在作品的格调上、在意境的营造上,有一般的职业画家的作品难以达到的高度。

 

查看答案

以“残缺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 ①④⑤②③

B. ③②④⑤①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②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面一则电影广告在标点、用词、语法三方面有四处不妥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类电影,被誉为国产电影的华丽盛宴。②影片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冒充神父救人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③该影片首开华语影片邀请好莱坞一线著名影星之先河,④并大胆启用多位青年演员担任主角;⑤同时倪妮等12位“谋女郎”用苏州评弹方式演绎了歌曲《秦淮景》,也会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序号_____修改______

序号_____修改______

序号_____修改______

序号_____修改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下面文段所表达的意思完整。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万木凋零的秋天思念起小草萌芽的早春,在繁花似锦的春日思念起十月的枫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就是四季的彩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