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
生态葬的“难度”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政部称,《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但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姐姐陈泳2014年1月11日因病不治身亡,三个月后,母亲得知噩耗哭晕了几次,她要求让女儿“回家入土为安”。
可是,想要“入土为安”谈何容易。“姐姐没有东莞户口,我们没有资格买墓地,就算有也买不起。“2014年6月,陈敏给姐姐报名。“但我们不敢告诉母亲是树葬,只是说已经‘入土’了。”
“没有墓碑, 以后就找不到了”
东莞自2008年举办海葬,2012年举办树葬以来,每年组织免费集体海葬树葬活动2次。但近两年,报名遭遇“冷空气”。由于参与人数太少,活动被减半。直到2015年10月29日,也就是报名树葬15个月后,陈泳才得以树葬。
骨灰还林是一种不留标志,将骨灰深埋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葬法。泥土填埋后铺上草皮,陈敏他们被要求不做任何记号,“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不保存骨灰,不设墓碑的生态葬法除了海葬、树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
位于广州市萝岗区新塘公墓中华墓园于2010年开展花坛葬业务。6年来安葬逝者的骨灰不到300位,仅占园区业务量0.4%。该负责人说, “市场反应不热烈,需要慢慢引导,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众接受,毕竟(骨灰盒)降解了,(骨灰)就没了。”从数据上看,群众对“不留骨灰”的生态葬接受度不高。
“奖励提高十倍才能起到杠杆作用”
其实,广州在推行树葬之初的设计,是一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
“1989年3月26日,广州在白云山脚下划地150亩,取名“思园”,在全国首创树葬,报名踊跃。”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不到十年场地就饱和了,随后在两棵树间埋,2000年又满了,最后只好密集安葬。”
2012年,“思园”已满,广州暂停树葬。
据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说,推行生态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财政加大投入解决,除了场地、配套措施等,还有补贴。从2013年开始,广州对骨灰撒海发放每位1000元补贴。在王宏阶看来“太低了,将补贴提高十倍都不为过。补贴不只是起到鼓励作用,更应该起到经济杠杆作用”。
一场思想革命正在进行
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思想革命。而殡葬改革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已推进了整整60年。
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表态,有种“持久战”的味道:殡葬改革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选自2016-04-07《南方周末》,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对于生态葬这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民众普遍接受度不高,其中思想观念落后是最主要原因。
B. 国家推行生态葬是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基于国家渐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形势而做出的决定。
C. 如果补贴提高到原来的十倍甚至以上,肯定会有很多群众考虑生态葬这种安葬方式。
D. 在新形势下,政府加大对生态葬的投入力度,保证生态葬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大力宣传是推进生态葬的当务之急。
E. 这篇报道以广州生态葬的历史进程、实施情况为主要内容,在坦言目前困境的同时,透露出对生态葬前景的担忧。
2.做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安葬方式,生态葬推行不顺利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原文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枝叶,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工匠、技师等下层百姓“___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赤壁之战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陈韡,字子华,福州候官人。父孔硕,为朱熹、吕祖谦门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韡谓:“山东、河北遗民,宜使归耕其土,给耕牛农具。然后括淮甸闲田,募民为兵,给田而薄征之;盐丁又别廪为一军,此第二重藩篱也。”十五年,淮西告捷,韡策金人必专向安丰,使卞整、张惠各以其兵屯卢州以待之。其后金人果犯安丰,韡调诸军应援捣虚,遂有堂门之捷,俘其四驸马者。绍定二年冬,盗起闽中,帅王居安属韡提举四隅保甲,韡有亲丧,辞之。明年,起复,知南剑州。时有议当招不当捕者,韡言:“始者贼仅百计,招而不捕,养之至千,又养之至万,今复养之,将至于无算。”韡亲提兵督捕,所至克捷。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
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砦出没江西广东所至屠残韡遣官吏谕降贼辄杀之乃谓盗贼起于贪吏劾其尤者二人韡亲督诸将,乘春瘴未生,薄松梓山。士皆攀厓上,贼巢荡为烟埃,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援福建安抚大使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砦/出没江西/广东/所至屠残/韡遣官吏谕降贼/辄杀之/乃谓盗贼起于贪/吏劾其尤者二人/
B. 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砦/出没江西/广东/所至屠残/韡遣官吏谕降/贼辄杀之/乃谓盗贼起于贪吏劾其尤者二人/
C. 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砦/出没江西/广东/所至屠残/韡遣官吏谕降贼/辄杀之/乃谓盗贼起于贪吏/劾其尤者二人/
D. 赣寇陈三枪据松梓山砦/出没江西/广东/所至屠残/韡遣官吏谕降/贼辄杀之/乃谓盗贼起于贪吏/劾其尤者二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门人的意思可以是门客,也可以是弟子(即求学者),本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B. 遗民这个词有多重含义,在这里是指躲避金人的劫掠,逃到南方的地方百姓。
C. 保甲是一种户籍编制制度,几户联保,设保长一名;文中意即推举陈韡为保长。
D. 中国古代帝王的女婿称作“驸马”。辽、金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帝婿也用此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韡开始为官,便倡议屯田御边。他任职后提出,官府可以给百姓提供土地、耕牛和农具,再把百姓武装起来,以此作为抵挡金兵南下的屏障。
B. 陈韡思路清晰,平贼寇立场坚定。他常常亲自督率军队,四方征战,深得皇帝信任;对待贼寇态度强硬,对有的投降的盗贼也找理由杀掉。
C. 陈韡足智多谋,作战中善出奇兵。他深得用兵之道,战略上能准确地判断敌人的进攻方向,战术上注重协调保障、出其不意,所以总能出奇制胜。
D. 陈韡以己好恶,对崔福先斩后奏。崔福早年为寇,但从军后屡立战功;而陈韡接到王鉴的报告后,恰好自己也不喜欢他,就将崔福军法处置,实为不妥。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
(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
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 ③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