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张旭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的性情旷达相对应。

B. 长城抗战后,华北已成为多事之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华北的情势越来越危急。

C.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D. 在初中时,唐爽做过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班里开家长会,他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

E. 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眼前,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

 

BD 【解析】试题分析: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 理。电光火石:闪电的光, 燧石的火。原为佛教用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的角度,描述天地万物均永恒变化的两句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先拍击水面达三千里,然后才“             ”,飞腾升空。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两句是“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迁太子中庶子。时蔡颖亦在东宫,性好博弈,太子和以为无益,命曜论之。和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践阼,为博士祭酒。命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又欲延曜侍讲,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事行多玷,惮曜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休意,固争不可。休深恨布,然曜竟止不入。孙皓即位,为侍中,常领左国史。时所在承指数言瑞应。皓以问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箧中物耳。”又皓欲为父和作纪,曜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如是者非一,渐见责怒。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又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时有衍过,或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曜以为外相毁伤,内长尤恨,使不济济,非佳事也,故但示难问经义言论而已。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是岁凤凰二年也。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古历注所纪载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控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而华核连上疏救曜,皓不许,遂诛曜,徒其家零陵。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B. 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口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C. 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D. 因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 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 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 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曜好学能文,深得信任。他曾承太子孙和之意,论说喜爱下棋的蔡颖;孙亮即位,撰《吴书》;孙休登基,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定各种书籍。

B. 书曜忠于朝廷,性情耿直。韦曜任左国史,不承认所谓祥瑞感应,不愿将孙和事定名为“纪”,也没有按照孙皓的要求去侮辱诘责大臣们。

C. 韦曜处事明察刚正,得罪权臣昏君。张布担心自己私通宠妾事败露,反对韦曜任侍讲;孙皓认为韦曜不尽忠主上,收捕韦曜投进监狱并最终杀了他。

D. 韦曜专心学问,多有著述。他从小便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做太史令时,撰著《吴书》;在狱中还撰述了《洞纪》《官职训》《辩释名》等书。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

  (2)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蔼蔼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 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 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的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 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 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 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 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 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 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 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 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 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 12 期)

1.下列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草屋 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第三段划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那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时“门 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C. 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节,暗 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D. 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莽性 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2.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渊冲:但得夕阳无限好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做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毛泽东诗词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文汇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 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C. 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D. 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不拘泥于他们的翻译,能表达自己的理解。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其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 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C. 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D. 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3.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