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天我们教育孩子崇尚英雄,不仅是为了传承其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天我们教育孩子崇尚英雄,不仅是为了传承其精神,更是为了祭奠英灵,告诉他们童话与温室外边还有疾雷闪电、冰雹台风。

B. 北大保安20年来约500余人考学深造,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当上了大学老师,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袭”,改变了大家对保安的固有形象的认识。

C.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背景下,中德两国应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在互联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新闻传播平台服务时,用户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能得到相关服务。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是为了祭奠英灵,更是为了传承其精神”。B项,重复赘余,“约”与“余”重复。C项,成分残缺,缺“秉持”相应的宾语,应在“平等相待”后加“的原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清市市民艺术团让草根文艺精英登台献艺,让普通百姓圆了演员梦,让下里巴人也过把文化瘾,给当地老百姓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②老新村改造当中,施工粗枝大叶,道路、管道做得不到位,希望街道社区能介入,给居民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③互联网依靠人口红利高速发展的时代其实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的推动,而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与大数据休戚相关

④爱情谍战大片《间谍同盟》,以二战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盟军特工麦克斯与德国间谍玛丽安之间的一段回肠荡气的爱情。

⑤康有为善于经营地产生意,晚年的生活算得上钟鸣鼎食,1924年,买下了一座古典建筑,经过精心的改造,这房子显得豪华而气派。

⑥我们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讲,对这种“偷漏瞒报票房”行为肯定是深恶痛绝的,这等于是窃取他人劳动成果,非常的不道德。

A. ②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①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正文中写自己在归途中寻人问路、埋怨天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写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的视野;纡回的河流湖泽令人吃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在求学过程中,背着书箱,在野外行动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此词因词人思远人而作。②吴淑姬:宋代女词人。③荼蘼:一种植物,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终结的标志。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首三句,写了茶蘼花谢,却仍有少数花朵点缀枝头之景,表现了春景将休未休之态。

B. “庭槐影碎被风揉”一句,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词人的芳心,创作构思颇为精妙。

C. 下片“一川烟草浪”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愁思比作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

D.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暗含对比之意,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事物“愁”具象化。

E. 本词中,词人首写庭院之景,再写登楼的远景和近景,可见词人写作观察点是移动变化的。

2.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沿,字圣源,大名馆陶人。少治《春秋》。中进士第,上书:“契丹以戈矛为耒耜,以剽虏为商贾;而我垒不坚,兵不练,而规规于盟歃之间,岂久安之策哉?今河北为天下根本。请择壮者配军。罢诸坰牧,以其地为屯田。募民复十二渠。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为河北转运使。洺州通判王轸言:“漳河岸高水下,未易疏导;又其流浊,不可溉田。”沿即上书驳之,帝虽嘉之而不即行。时枢密副使晏殊以击从者折齿,开封府陈尧咨日嗜酒惰事,沿皆弹奏之。天圣五年,安抚关陕,减诸县秋税十二三。又体量河朔饥民,所至不俟诏,发官廪济之。后改尚书工部员外郎。奏罢二牧监,以地赋民。导水下诸渠,溉田数万顷。时朝廷将减卒戍,就食内地,诏与知州等议。沿即奏减卒数万,知枢密院李谘以为不可。沿上疏曰:“兵机当在廊庙之上,岂可取责小人哉?”谘恶其言,奏罢之,降知滑州。建学校,行乡饮酒礼。沿好建明时事,而其论多龃龉。初兴河北水利,沿导诸渠溉民田,论者以为无益。已而邢州民有争渠水至杀人者,人方知沿所建为利。时元昊数寇河东,建议徙丰州,不报,已而州果陷。元昊入寇,副都总管葛怀敏率兵出捍,沿令怀敏率兵据瓦亭待之。怀敏进兵镇戎。沿以书戒勿入,但背城为砦,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怀敏不听,果为所败。强贼乘胜犯渭州,沿率州人乘城,多张旗帜为疑兵,贼遂引去。坐怀敏败,未几,知成德军,卒。

(节选自《宋史·王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B. 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C. 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D. 以之灌溉可使数郡瘠卤之/田变为膏腴/如是/则民富十倍/而帑廪有余矣/以此驭敌/何求而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的记事语言极为简练,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直接表达褒扬之意。

B. “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持握的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手板,上面可记事。

C. “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农业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常由德高望重者主持。

D. “徙”常解为“迁移”“移动”之意,因而在古代,也可指官员的官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沿关心国事,务本求实。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他从军力布置、屯田赋税等多方面提出了不少独创性意见。

B. 王沿敢于异议,体量百姓。面对同僚言行,他敢于异议,驳斥弹劾;面对饥民,他大胆施救,不计个人得失。

C. 王沿见解独到,颇具先见。对同一个事情,他常常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多带有先知预见性。

D. 王沿深谙兵理,不畏强敌。当时,强敌乘胜侵扰,他不惧敌威,带头迎敌,布阵疑兵,智退敌人,化险为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我垒不坚,兵不练,而规规于盟歃之间,岂久安之策哉?

(2)沿以书戒勿入,但背城为砦,以羸师诱贼,贼至,发伏击之可有功。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的第一乐章

一抹云雾遮住了沈从文的眼帘,从这酸涩的人生里,他听到了生命的呼喊。可是,这生命又被置于怎样卑屈而痛苦的环境里!一点可怜的希望与憧憬,全是那样无望无助。他们中的大多数,正默默接受着那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处境,既无力改变,也从不想到改变;他们不需要别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17年前,沈从文和一个名叫赵开明的同伴,随军队移防路过泸溪时,两人一同去县城街上转了三次。一个绒线铺里,有一个和他们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孩子,长得十分秀气,赵开明一眼看中了她,便借买草鞋带子去了那绒线铺三次,并赌咒将来要讨这个叫“小翠”的女孩子做媳妇。三年后,他们所属部队在鄂西全数覆灭,留守处遣散后,沈从文和赵开明便各自东西,断了音讯。这次返乡,沈从文又一次踏上沪溪城里的道路,走到那个绒线铺前了。走进铺子大门,眼前的情景使沈从文吃了一惊:“小翠”正站在铺子里,同17年前一个样子,那熟悉的眼睛、鼻子和薄薄的小嘴;辫子上缠一绺白绒绳,依然是那样年轻!——时间仿佛变着魔法,将沈从文拉回到了“过去”。

当沈从文佯称要买鞋带和白糖时,铺子小扇门后边响起一个低哑的声音:

“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随着话音,门后边走出了一个男子。

“赵开明!”晕黄灯光下,沈从文依然立即认出这男子就是自己当年那位同伴。可是,这个年纪刚过30的汉子,却显得那样孱弱衰老!显然,时间与鸦片烟已经毁了他。这时,沈从文猛然省悟到赵开明同这一家人的关系,明白眼前的这个“小翠”是谁的女儿了。他感到“时间”猛然地掴了自己一巴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见赵开明父女给自己度量带子,点数自己给他们的钱,并热心地替自己从另一铺子将白糖买来,是那样安于现状,沈从文默默退了出来,走上17年前踏过的河堤。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上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不感惆怅?……砰砰鼓声响起来了,鞭炮“辟辟叭叭”在半空中炸裂。鼓声起处,平时藏在浦市上游厢子岩洞窟里的三只美丽龙船,在人们的呐喊声里,如一支支没羽箭,在平静的长潭上如飞射去。这次返乡路过这里时,因时节不到,虽不见龙舟竞渡盛况,却看见几只崭新龙船搁在岩壁洞口的石梁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到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思索着植根于这片土地,自己所属民族的命运,沈从文感到刻骨的痛楚,同时也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别的自己已无从措力,却能运用手中一支笔,继续写这片土地上的人生传奇,以唤起这个民族雄强做人的意识。想起刚刚起首的《边城》,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沪溪城绒线铺里新一代的“小翠”融成一体。——这次返乡所获得的种种人生感慨,对生命的感悟,必将流注于自己的笔端,喊出这个民族长期受压抑的痛苦,并寄期待于未来。

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的身边。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份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从故乡返回北平后,每天一早,沈从文就在达子营28号寓所院子里的老榆树下,摆一张八腿红木小方桌,放下一叠白纸,继续写返乡前即已起首的《边城》。残冬的阳光透过榆树的枝叶,细碎地撒在桌面上,空气疏朗而澄澈。沈从文的心也如一泓秋水,少渣滓,无凝滞。虚静中,隐隐约约起了哀伤而悠远的乐音。

(摘编自凌宇《沈从文传》,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沈从文《边城·题记》)

②他(沈从文)怀念着他所远离的那片湘西世界,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他在心头梦里时时牵挂着那世界……这直接表现在作品上的便是此时的《边城》。(崔剑剑《<边城>之外的围城》

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的《边城》主人公翠翠的原型,就是沪溪城绒线铺里新生一代的“小翠”,小说来源于生活。

B. 在这次返乡之时,有好的声望、甜蜜的爱情和社会的认可的沈从文还希望创造出个人工作上的传奇。

C. 《边城》虽在沈从文返乡前已动笔,但这次回乡时的人生感慨、对生命的感悟将融入《边城》这部作品中。

D. 《边城》试图通过历史变革时期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来探讨整个民族的命运诉求,更深层次关注民族命运。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沈从文回乡时,见着了战友赵开明,但并没有相认,这是因为赵开明的现状与沈从文的生活距离太远,无话可说。

B. 沈从文与赵开明的人生迥然不同,是源于两者对人生的不同追求,赵开明追求的是那平常的爱情家庭生活。

C. 河面上那缥缈快乐的船歌,让沈从文明白过往的人生不需要再去回忆,回忆只会让人感伤不已。

D. 沈从文这次返乡,引发了他对故乡人的精神与未来的思考,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想用文学拯救愚弱的国民。

E. 文章叙述中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结合,既能直接展现传主的生平,又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3.结合全文,请根据相关材料,简要概括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