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地处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近年来开发的“幽幽谷”农家乐、“幽幽谷”美食体验街等配套旅游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
B. 2016年12月14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含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流行语入选。
C. 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会战胜人类吗?多少人在观看比赛时眉头紧锁,心存疑问,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科幻电影里那惊心动魄、结局难料的人机大战。
D. 《人民的名义》以现实的视角通过鲜活的影视剧手法再现反腐行动,聚焦社会最敏感的时政问题,成为当下影视界的“一股清流”。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指出,中美应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
②青年教师中有的讲课水平高,有的科研能力强,各有千秋,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③不少观赏过陈世三木雕的人,对他雕刻的“弯弯道道”颇为不解,认为他雕刻这些不置可否的内容,没有前途。
④舞剧《孔雀之冬》媒体见面会,杨丽萍身着民族服装亮相,身段婀娜,美轮美奂,长长的指甲十分抢眼。
⑤让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个起码的道德被当作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内容低俗,文字粗劣,让人不忍卒读的作品。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是真正的逍遥游。
(3)当形容一个人领命来挽救即将失败危亡的局面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①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②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③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B.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 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衰老的表现。
D. 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便可翛然自乐。
E. 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 天子卒从之。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新唐书·温彥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B. 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C. 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D. 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一般古代男子成人礼时会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笈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 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职。
C. 贞观,是唐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D.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彥博机警敏悟,擅长公文典籍。对策科考中高中、谋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属国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 温彥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彥博誓死抵抗,最终还是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 温彥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受到了惩罚。
D. 温彥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
(2)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 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只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维持着一个人最起码的自尊。
B.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又烦她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 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主要体现了人们作为看客的一种八卦心理。
2.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小说的结尾,案子终究没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