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3D打印技术”,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之所以叫“打印机”,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只不过,普通的打印机是在纸上喷一层墨粉,形成二维(2D)文字或图形,而3D打印则能“打”出三维的立体实物来。以一个手电筒为例,3D打印机能通过电脑将手电筒进行立体扫描,创建三维设计图,之后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来,只不过3D打印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

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国空军,他们认为,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会大幅度提高。在航空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于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一层层喷出飞机来,无疑将大大提高美国战机的制造速度。为此,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研究,不过,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

我国于1999年开始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研究,集中开展了镍基高温合金及多种钛合金的成形研究,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激光快速成形系统和装备;掌握了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形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所成形的钛合金及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锻件的水平,为该技术在上述材料零件的直接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通过对钛合金零件凝固组织的有效控制,所成形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已通过装机评审并得到应用。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项目率先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理念,使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改变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试制效率;五级成熟度管理模式,冲破了设计和制造的组织壁垒,而这与3D打印技术关系紧密。

1.下列关于“3D打印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3D打印能够通过电脑对物品进行立体扫描并创建三维设计图,然后对该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层,最后“打”出立体实物。

B. 3D打印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不同的是,它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陶瓷等,打出的也不是文字或图形。

C. 3D打印技术属于增材制造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这也是它引起美国空军关注的原因。

D. 3D打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3D打印机能“打”出小至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电筒,大至航空器部件等各种材质的物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3D打印技术可缩短零件制造流程。

B. 金属钛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胜过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运用3D打印技术喷出飞机来,将大大提高战机的制造速度。

C. 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后,就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希望将此用于武器制造,提升武器威力。

D. 美国由于无法解决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所以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只能用于小尺寸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零件表面修复。

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金属零件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后来居上,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系统和装备,并且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

B. 我国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使得我国战机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超过20℅。

C. 我国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突出,使用该技术成型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

D. 我国是目前唯一掌握激光成型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技术的国家,航母舰载机歼-15的设计、制造,都与3D打印技术密切相关。

 

1.A 2.D 3.C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央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查看答案

小作文:乔布斯临终遗言: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我多次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价值。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听到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向我靠拢。现在我明白了,人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时评类的文字。要求:明确你的观点;至少从两个方面评论;联系两个典型而鲜活的实例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内容与节日有关,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为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答:          10字

(2)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                                                               

(3)请列举漫画题型解题的规律。

答:                                                             

 

查看答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 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