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桂湖听雨(戴 馨) ⑴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桂湖听雨(戴 馨)

⑴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滴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⑵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阴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⑶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寻得了一丝慰藉;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⑷那是在成都新都县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娥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

⑸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娥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五年,而黄娥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外》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锦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烽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⑹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完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

⑺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⑼这清清凉凉的雨。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⑶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及见之“雨”景、闻之“味”状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B. 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

C. 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 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中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

2.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⑷⑸段中引入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

3.简析第⑹段画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

 

1.B 2.①点出桂湖当年的主人——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杨升庵)的传奇 故事,扣住题目中的“桂湖”。②回望(回溯)历史的遗迹,追叙杨慎病死滇南雨季、黄娥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等待,巧妙地照应了“听雨”。③还意在聚焦杨慎这位与桂湖相系的历史名人,进而营造文化氛围,突出历史厚重感。 3.示例:①比喻,如: “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生动地摹写出雨声的清脆悦耳。 ②拟人,如:“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将雨拟写成“高明的琴师”,“奏成了瑶琳仙境”,不仅有听觉的传达,还有视觉的再现,寓情于景,曼妙无穷。 ③叠词运用,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的雨声,“慢慢”变轻的敲击乐,“远远近近”敲过去的风,把雨来临时“听”得的各种虚实情景与审美愉悦感受,同时使语言具有音韵美。 【解析】 1.试题分析:B. 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文中集中描写的是荷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的写法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点出桂湖当年的主人——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杨升庵)的传奇 故事,扣住题目中的“桂湖”。回望(回溯)历史的遗迹,追叙杨慎病死滇南雨季、黄娥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等待,巧妙地照应了“听雨”。还意在聚焦杨慎这位与桂湖相系的历史名人,进而营造文化氛围,突出历史厚重感。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手法的效果,本题可以作答为,①比喻,如: “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生动地摹写出雨声的清脆悦耳。②拟人,如:“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将雨拟写成“高明的琴师”,“奏成了瑶琳仙境”,不仅有听觉的传达,还有视觉的再现,寓情于景,曼妙无穷。③叠词运用,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的雨声,“慢慢”变轻的敲击乐,“远远近近”敲过去的风,把雨来临时“听”得的各种虚实情景与审美愉悦感受,同时使语言具有音韵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虽满眼修竹,却皆不可用。可用者总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竹龄亦有长幼,甚至枝分雌雄。竹段的长短、圆扁、厚薄,竹节的平整倾斜,竹子生长的阴阳向背,都大有讲究。竹材取回之后,或晒或煮,经过特殊处理,往往要好几个年头后方能正式使用。而在曝晒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竹子都裂了,只能弃之不用。选一百多件这样的材料,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竹艺术品,不光是在竹子上刻字刻画,还须懂得竹性,得其神,还其魂,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古往今来,有如此赏心悦目之大雅竹器,真好真好!

1.下列分析,不属于大雅竹器艺术价值范畴的一项是

A. 经由艺术家雕刻,尽管材料并不名贵的竹子也能被点石成金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

B. 刻上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的文人竹刻如书画金石诗文一样,贵过黄金,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

C. 要让竹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

D. 古人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可见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竹龄长幼,竹段长短等影响其作为竹材的使用,因此真正能用来制成竹刻艺术品的竹材少之又少。

B. 虽然在竹子上刻字的历史久远,但真正以竹为材、以刀代笔而沾上艺术二字,是从明代开始的。

C. 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

D. 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

B. 既寄情于竹而增添雅趣,又往来唱和而投桃报李,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C. 清三代的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只出自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对竹子有独特理解且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少数文人之手。

D. 大雅竹器材质真可谓百里挑一,选一百多件竹材,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 天津市妇联儿童部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家风家训故事会”活动,十名身穿红色华服坎肩的孩子,双手捧茶,面对慈祥的爷爷奶奶,用传统礼仪向长辈鞠躬敬茶,几位长者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备感幸福……据活动发起人王建环校长介绍,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家庭中提倡“孝老爱亲”的美德,用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方法以及时尚的文化元素,引导儿童孝老敬贤。

材料二: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希望党员干部高度重视“家风建设”。的确,好“家风”是道“防火墙”。

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学校将在离校有十公里距离的孔庙举行成人典礼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字。(5 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 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意思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习《论语》之前,能先阅读《孔子世家》,可以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更好地学习《论语》。《孔子世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屡遭打击、排斥、嘲讽,被围困的时候也仍然壮心不改的形象。

①    ②    ③  ④     ⑤

A. 如果   便   /   虽然   但是

B. 只要   就   因此  既    又

C. 如果   就   从而  即使  甚至

D. /      那么  因此  甚至  哪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