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张媛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张媛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 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

D. 人们如果连看四个小时电视,就会感到疲劳。

 

D 【解析】试题分析:A.指代不明,谁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B.否定失当,应改为一是勇气,二是谋略。C.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去掉一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 “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C. 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上的桄榔树

佚名

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我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假,便风雨兼程回家。

母亲原来住的那座泥屋,已经改建成一座二层的砖屋。原来的泥屋坐北朝南,现在的砖屋坐西朝东。母亲住在二层,凭窗可以看到东边山头上的那两棵挺拔的桄榔树。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长锁,”我的乳名叫长锁,“娘死后,你要把我埋在桄榔树旁!”

“主葬?”

“不是。埋盒子,不起坟头。你爹回来时,知道我在那里就行。”

父亲叫榕生,1948年秋天被抓壮丁,1949年冬天去了台湾。那时我仅3岁,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供我上大学。

1996年11月,我陪母亲到泰国旅游。一天晚上,正赶上水灯节,夜色越浓,灯火越明,天上星光,水上烛光,交相辉映。

“咱也做一盏水灯吧!” 母亲提议。

附近小贩群集,可以买到做水灯的材料。

母亲用芭蕉叶做了一盏莲花形的水灯,学曼谷市民的样子,明烛点香,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这湄南河,流到哪里去?”母亲问我,我答:“这湄南河,往南流,流到泰国湾。水灯绕过中南半岛,就漂到了海南岛,再往东北方向漂,就漂到台湾岛……

1999年11月,我陪母亲到马来西亚旅游。一天晚上,我们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一个超市里购物。有游客在买棕榈糖果、小瓶装棕榈食用油。

母亲想买,我心里纳闷儿。

母亲说:“我问过导游小姐,她告诉我,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

我在家乡小住三日。一天上午,我走上东边山头,看见一对青年在桄榔树下烧香、磕头,不解其意。下山后,到了旭日小学,向谢校长请教。

谢校长笑着问我:“那桄榔树是啥样的?”

我说:“是挺拔的。”

“有没有枝蔓?”

“没有枝蔓,一心向上。”

“这就对了——它没有枝枝蔓蔓,说明它一心一意。男女青年拜桄榔树,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像桄榔树那样对待自己——一心一意,没有技蔓。”

我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盒深埋于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旁。

父亲从台湾回到了大陆。

父亲问:“这改建的房子,怎么坐西朝东?”

我答:“这是按照母亲她老人家的意思改建的。她想看到东边山头上的桄榔树……”

父亲默默地走上东边的山头。

“你娘的骨灰盒存放在哪里?”

“就在这桄榔树旁。”

桄榔树修长的树干,直指高远的天幕。太阳和月亮挂在天幕上。

1.文章第2段的描写看似闲笔,但极具匠心,说说其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桄榔树也属于棕榈树……”,母亲由“棕榈树”突然想到“桄榔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3.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哪几个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科 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此诗因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成语而为人们所熟知,请写出这两个成语。

2.孟郊两次落地,这次竟然高中,心中有说不尽的畅快。请结合三四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的。

 

查看答案

(一)阅读苏轼的《六国论》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守其土,不赂秦             义:坚守道义

B.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命运

C. 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 赵尝五战于秦

C. 多于南亩之农夫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二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得道理。

B. 选文第一段引用古人“抱薪救火”的话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 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肆意,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 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