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 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 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 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人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 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 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 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 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 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 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1.C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曲解文意,“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错,原文是说“而令人……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条件缺失,文末强调避除匠气“还需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是“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里、饭桌旁、电梯上、马路边, 人们忙着看微博、刷微信、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无可置疑,现在已经是“阅时代”了。在欧美许多国家,无论在地铁、火车或机舱里,还是在咖啡馆、池塘边或公园的长凳上,都会看到有人自然地捧着书在阅读;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倡导保持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观点明确,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       。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3)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4)李白的《蜀道难》用“              ”两句极写古代人民开山辟路的艰辛。

(5)杜甫《登高》中“              ”一联从时间和空间着笔,反映诗人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境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材料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

1.《弟子规》中“首孝弟”是对《论语•学而》中章句的化用,请写出它的原句。

2.结合材料一、二,试从不同角度阐释“仁”的具体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

【中吕谒金门】登岱

(明)薛 岗

① 白云,彩云,拥出山峰峻。萦回曲道上天门,一览长空尽。汉柏风生,秦松雨润。忆登封旧迹存。齐分,鲁分,首五岳东方镇。

【注释】①薛岗(约1535—1595),字歧峰,别号金山野人,山东益都人。

1.试赏析“白云,彩云,拥出山峰峻”中“拥”字的妙处。

2.《登岱》一曲极易使人联想到唐朝杜甫《望岳》一诗。如“萦回曲道上天门,一览长空尽”一句,自然会使人想起杜甫笔下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试比较这两句诗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以万乘之齐而千乘之鲁         私:独占

B. 齐而伐越                   置:放弃

C. 且有人之志                     报:报答

D.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其志         徼:激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二三子何莫出                    击破沛公军

B. 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 子胥谏死                       故为之文

D. 子贡因去晋                     佯狂不知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最终保存了鲁国。

B. 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灭亡,越国崛起。

C. 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亲自带领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D. 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王夫差最终身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2)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 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 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 破 吴 三 年 东 向 而 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