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扁 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扁 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生活的支点,

永远

在我们自己肩上。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

 

生活肩上扛,命运手中握 天赋予了溪流柔弱的天性,它既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瀑布的恢宏气势,然而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向,不管路途多么艰难,也是必要往大海的方向流去,直至飞扬起美丽的浪花。上天给予白云平凡质朴的特点,它既没有彩霞的绚丽,也没蓝天的深邃,然而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完善自我,让自己的平凡质朴升华为飘逸淡泊,成为人们心中宁静的栖息地。每个人的遭遇也许不尽相同,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沿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我看到了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文王、仲尼、屈原、左丘……“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圣贤们都有着悲惨的遭遇,可在磨难面前,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是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让自己人生的方向扭转,最终为人生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如果这些先贤们没有握紧自己生命的强烈意识,而只是随波逐流,与时俯仰,那么他们也许最终只能沉沦在平庸之中,老死在户牖之下,而无人知晓,更无人景仰。正是因为他们主宰了自己人生的沉浮,充当了自己人生之舟的舵手,所以他们的人生才划向了美丽的彼岸。 一个黑人女子,鲁道夫,在她灿烂的光环的背后,也许没有人想到她曾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面对命运的残酷,她没有低头,她每天努力地练习,从不间断,最终摆脱了命运的枷锁。假若她在厄运面前只知道俯首称臣的话,她也许会一辈子都在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中郁郁度过,那将是多么可怕啊!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能征服上天;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越过重重阻挠,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 然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和不幸,想要握住自己的命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必须具备坚毅的品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决心。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作者,在他成名前,生活十分贫穷,甚至自己费尽心思写的文稿都全部遗失了,这对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啊!然而,他以坚毅的品格,将困境化为成功的基石;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将挫折化为攀登的阶梯;用不屈的决心将生命的逆境化为了人生的顺境,化为了人生的春暖花开。正因为海明威具备了坚毅的品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决心,才使得他能牢牢地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在世界文学史上大写上自己的名字。 人生的遭遇虽然各不相同,但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请相信,我们如果能以坚毅为桨,意志为帆,就必定能在命运的大海上,乘长风,破万里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从而实现我们人生美好的逍遥游!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以诗歌为材料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咏物小诗。表面是写扁担,实际上说的是人,人生。“扁担”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生活给予一个人的挤压,是一种压力,是一种磨难。“横”和“竖”代表两种人生:乐观消极;两种人生范式:悲苦与顺畅。该材料关键句是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自己肩上,其中两个关键词是“生活的支点”“自己肩上”,而“支点”是生活的着力点,当理解为生活的好坏、乐观消极、高调低调、单调充实等状态,不管外界给予个人多大的压力,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多大的苦难,生活的支点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肩膀之上。它承载着许多梦想和希望,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人生永远只能靠自己,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生,永远只是虚无消极的。可参考以下立意:1.要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我作主。2.直面人生挫折困难,勇于面对,敢于承担。3.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不能依赖外人(依靠自己,拒绝依附)。偏题的立意有:其一、宽泛地谈人生。其二、谈生活的支点。其三、谈选择。其六、谈人生的平衡。如“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准确定位”“找准人生的坐标”“找到生活的支点”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这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①。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②。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③,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C.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E.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仅用“______________”七个字,就点出与客人送别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又以“________________”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