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央视(或“《新闻联播》”)首播寻人启事,网友微博爱心接力。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根据要求,要用对偶的手法,故答题时,可根据文段内容筛选出概括性的关键词,然后用对偶手法来组织答案。关键词:央视、寻人启事、网友、爱心接力等。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字。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神像类、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4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坑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云州秋望

屈大钧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

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设士舍,其出入    制:限制    B. 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 卒定谳,罪如律       论:议论    D. 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犯了…… 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吏得缘为奸                    而总督卒元淳倔强

B. 为言于总督,                有二十八骑

C. 复欲于计典黜                毛先生以三寸

D. 劳卒于官                    诸侯公子贤,多客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 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 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 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