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所以,河图、洛书又被人视为中华文 明之源。西方人认为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洛书的一席之地。前苏联 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 年代初写的《数学简史》,称洛书纵横数字图是“最著名的数学贡献”。
据《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 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首次提到“河图”。
《尚书中候》说“元龟负书出”,则与“洛书”有关。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发现,上自 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这反映出河图洛 书在古人心目的重要位置。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却始终是一个迷。
《系辞传·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把河图洛书并列一起,作为圣人作易的四个 方面的依据之一。从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而言,河图洛书显然 是古人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 发了古代学术界对河图、洛书的真伪的争议。随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作出种种解释, 除了借助河图洛书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之外,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直到西汉太乙九宫式盘的考古发现,对宋传洛书的真伪问题,才算有了结果。1977 年, 考古人员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即西汉汝阴侯夏侯墓出土了两具占盘,距今已有 2100 余年。 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 圆周数字排列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 字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理论。洛书真伪的争论,因这一考 古发现而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一系列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重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 丰富的文物资料。这些非文字资料中,有大量涉及天文历法的,有涉及数学的,还有涉及记 载和反映先民思想认识的各种宇宙图式。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中国上古 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方法,而且能从上古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认识河图洛书的形成和 它们的原始本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河图洛书被人视为中华文明之源,所以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 梁”。
B. 西方人认为,洛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 码。
C. 在世界数学史上,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D·J·斯特洛伊克所写的《数学简史》一书 就是证明。
D. 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上的那种九宫数字图,就是《数学简史》所称的洛书纵横数字图 在西汉时期的一种应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尚书·顾命篇》和《尚书中候》等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尚书》一书所记载的史料,并不仅仅是周朝的历史。
B. “河出图”中的“河”,指黄河;“洛出书”中的“书”,是指由“元龟”所背负的 书,这两者原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C. 上自伏羲,下至周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但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对他们而言, 却始终是一个迷。
D. 河图洛书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在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取得 的某些认识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既采用文献资料又采用了考古文物资料进行论证。文献资料如《尚书》《周易》,考古文物如两具占盘。
B.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对其千古之谜的破解不仅无益,反而引发了真伪之争, 并无任何积极的作用。
C. 西汉太乙九宫式盘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洛书数字图式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 并表明了其具体的应用。
D. 近几十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中提供的非文字资料,对破解河图洛书这个 千古之谜,有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描写了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一道一道”接成的衣服,“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都表现了这一点。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上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C.作者之所以两次写到“歪脖柳树”,是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歪脖柳树”展开的,“歪脖柳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D.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E.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3.小说中三次写到萧胜“流泪”,三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黄油烙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秋日的色彩。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5)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古代很多人随着时间而磨灭,但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表明此心志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阅读
邵道人传
李梦阳
邵道人者,蜀人也。至庆阳,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人微笑颔然之 颔:点头
B. 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当:适合,符合
C. 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弊:通“毙”,死亡
D. 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 始:起初
2.下列对文中划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B.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C.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D.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B. 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来观看。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
C. 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作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D. 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
A. 与蝼蚁何以异 B. 访风景于崇阿 C.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