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6分)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6分)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B.(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C.(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D.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4分)

 

1.(2分)B 2.(4分)(甲)诗第三句虚实相生,明写自然界的风波,又暗示人生的风雨。(2分)第四句化无形为有形,“离恨”可用船载,具体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愁。(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手法。B项“(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错误。韦诗三四句不过是比一、二句在情感上更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远行人断肠了。而郑诗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诗人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4分)(任选4句,若答题超过4句,按前4句顺序评分)

9.念去去、                                    

                    ,鱼传尺素,                 

                     ,水面清圆,                  

彼童子之师,                                                      

                      ,到黄昏、              

位卑则足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寂寞的浯溪(节选)

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

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着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
1.在写元结发现浯溪之前,为何要写泰山的雄奇壮观、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B.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C.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D.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E.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4分)

重阳节启示:文化的生命传承

国庆刚过,又临重阳。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由两个阳数叠加而成的时日,谐音久久;这一天登高的习俗,又喻指着:人往高处走,一年的行程到了提升超越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时刻,用心体会与传统佳节相连的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生命和生活,以及个人、人生和社群的深邃智慧,有助于把外在的节日安排,转化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地区内在的节日持守(过节礼仪和习俗);有助于通过创旧,创新出各种与相应佳节有关联的独特活动和文化产品;更可以明白传统佳节成为现代生活中法定节日的深远意义。

传统佳节是人类社会文化特质的外显,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时间节点被标记为民族的节日,以族人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激活之,彰显之,流传之。这是一个文化记忆的重要机制——一是文字,二是仪式,而节日就在这两个方面,突出地镌刻着历史流程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词汇,是那样的隽永醒目,结晶了丰富、动态、充满生机的文化意蕴;与之相连的节庆活动和礼仪以及食品、衣妆等,是生活过程中的文化语言,通过亲子的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世事悠悠永流传。这启示我们,当有了以这些传统节日标识的时间点之后,如何传承和创建相应的、能充分显示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和礼仪,是一个课题。

    重阳节是老人节老人,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的长者长老(Elders),这既是一个家庭中孩子的父(母)辈,血缘的祖先,更是一个社会的先人,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智者,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创造和传承的生命源头。在这个意义上,重阳节作为老人节,本质上就是关怀父母,彰显老一辈的生命给予,尊崇传统的久远绵长。重阳节堪称中国的父母节,而较之一般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含义更为深刻。

重阳节尊崇老人,不仅仅是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传统,而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化曾被封建社会蒙上尘埃,但简单的文字考古就可以使人豁然领悟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汉字中,在字形上是同根的。由派生的,是如此奇妙地把作为生命共同体,与相连,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一一以活的生命和生活的传承和活动,创造和继续民族的文明及其一切成果。对父辈的尊崇,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就是文化学习和传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张扬文化必须张扬生命,关注生命就是关注文化。以延年益寿为主旨的重阳节也就有了这样内在的双重意义。

更进一步,从人类学的高度,一年一度的佳节,尤其在中国,都与时令和节气相关联,无数诗词与时令唱和,体现着个人的生命与大自然万物的交相呼应,凸现了自我在自然中的生存,总有着一种生命的提示:崇生、养生、爱惜生命、敬畏自然。就在这样一种节期的安排中,个人超越客观的社会差别和经济状况,获得自我的回归。这里既有着现代人所悟到的休闲的本质,更有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在屈原的《远游》诗里,重阳即指九重天,并且他在《离骚》中已反映了饮菊的习俗,岂不正是佳节蕴含的人与自然物合一的写照吗?

这种境界又与中国哲人倡导的的精神互为表里:当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亲友就是惦记着和思念着的他人,这种情愫由家庭扩及社群和家乡,佳节又总是举行各种品味和传达乡里乡亲的社会活动的最佳时机:几千年来,无穷无尽的社群性活动,曾被创造,并将繁衍更嬗,蔚为壮观。

    因此,佳节的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及其旅游产业和各种文化产品的发明创造,都是节日有机的伴生物,只是其中的高雅低俗精致粗鄙之分,全在于我们对于传统佳节在这种生命层次上的认知。通过对节日的本真的认真探求和开掘,才能使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相得益彰,共创双赢。学习传统佳节的文化意义,学会过节,赋予我们今天的教育以生命的形态和流程,真正使包含物质生产和消遣过程在内的过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母体,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使一切中国和人类的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新的生命当时被教授和习得,得以久久流传;这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不也同时就是自己的文化认同、归属和依恋吗?
1.说说第段中创旧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2.关于重阳节文化内涵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久远传统。

 B.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

C.体现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

D.通过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而得以永久流传。
3.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4.分析第两段中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同作用。(3分)
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介绍重阳节。(4分)(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托尔斯泰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着,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姑苏看水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到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徵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