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写作(40分)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

写作(40分)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这四句富有深意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一句或几句话,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不要写成诗歌

 

把自己当成别人 有距离,成像才清晰。 距离可以容我们有沉淀后的思考,距离可以允许我们以冷视的目光去观察。而最容易使我们的认识出偏差的,恰是无距离的自己。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使我们更正确地认识自己,需要把自己当成别人。 平素,我们对自己的过错总能找到借口,甚至预先就轻易地原谅了自己的过错。而对自己的小有所得却急于夸饰,沾沾自喜。这时,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当成别人,给自己一个旁观的眼神,你就会意识到:在你认为自己是最出色的时候,有可能是蒙蔽的视野培植了这种满足。 痛苦,狂妄,忧烦,自得……我们极易在任何一种情绪中坠陷,常常丧失冷静之态。由此,我们的心灵遭受了自己设置的许多劫难。这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就可以来减轻我们的压力,使我们更好地解脱。 杨修,才智过人。但他却不能做到把自己看成别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弊病,自大自傲,即使非常尊重贤才的曹操也不能容忍,最终死在曹操的手上。杨修的死表明他的“智慧”恰恰是他的愚蠢。不会把自己看成别人,就有可能发现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此一来就容易变得狂妄自大,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 把自己看成别人,你才会体会“你能做的一切,从应该被做的角度看,你始终是沧海一粟。”把自己看成别人,你会毫无优越感地自视为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把人生作为自己的作品去积极地干预。把自己看成别人,就像“有时候我们必须照镜子,以预防自卑感逐渐变为思想,以镜子来激励自己的精神。” 因此,我们要时刻想着把自己当成别人。当自己失意受挫而痛苦忧烦时给自己一个旁观的眼神,以便及时参省自己,平抑自己驿动的情绪;当自己得意满志而狂妄自喜时给自己一面镜子,会及时清醒自己,冷静自己躁动的心理。把自己当成别人,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解析】 试题分析:审清此题,关键是读懂“智者”四句话的含义,因此理解四句话的含义是此题的重点。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就离不开有关背景资料,话题中的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仔细品味即可得出:“把自己当成别人”是强调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即自尊、自重、自爱、自惜;“把别人当成自己”则是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平等视之,以平常心视之,且引为知已,绝不猜疑、嫉妒、冷漠、不属;“把别人当成别人”也是对他人而言.强调关爱、尊重、礼让;“把自己当成自己”强调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切不可夜郎自大,忘乎所以。要多淡泊要静,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2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功卓著的武将。
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来概括。(2分)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B.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C.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D.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3.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汩没,决然舍去?(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                  (2)                  (3)                                                                
4.从句式的角度评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
5.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2分)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1.(4分)填写文中空白处:
2.(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不可以           声非加          千里          心一也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2分)

A.取之/而寒                B.则知明行无过矣/绝江河

C.假于物也/成德              D.木直/其曲
4.(2分)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6分)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B.(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C.(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D.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4分)

 

查看答案

默写:(4分)(任选4句,若答题超过4句,按前4句顺序评分)

9.念去去、                                    

                    ,鱼传尺素,                 

                     ,水面清圆,                  

彼童子之师,                                                      

                      ,到黄昏、              

位卑则足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寂寞的浯溪(节选)

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

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着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
1.在写元结发现浯溪之前,为何要写泰山的雄奇壮观、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B.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C.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D.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E.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