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入两个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1) ;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2)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3)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下面的宋诗,前六句顺序已经打乱,请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在空缺处(填相应序号即可)。(6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1) , (2) 。 (3) , (4) 。
(5) , (6)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A.酒徒飘零风前燕 B.沧浪独步亦无悰(悰:心情,思绪)
C.诗社凋零霜后桐 D.秋色入林红黯淡
E.聊上危台四望中 F.日光穿竹翠玲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
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由于连日暴风雨,使荷兰海岸出现大批流离失所的海豹孤儿。它们如果继续暴露在外,几乎难逃死
亡的命运。幸好当地的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海豹孤儿院。
C.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制
度,明确校车优先通行权利,加强校车监管,保障校车安全。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
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连日来,广东海陵岛国内外旅游人数激增,游客纷至沓来,意欲一睹“南海1号”古沉船的神秘容貌。
B.新西兰这位所谓的专家就一个虚拟的话题来推测中国会派军队去保护侨民,纯属张冠李戴,这种揣
测既没根据,也没道理。
C.即使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
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D.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森林之路
【前苏联】萨琴科
从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教师的学校到扎姆霍维耶,只有7公里路。但这要穿森林或者像人们所说的走泥沼地。柞树和槭树的顶尖直指苍穹,麻麻瘢瘢的树干有两、三抱粗。站在树下:几乎连一二十步以外的不常走的路都看不清楚,细嫩的白桦树和榛树稀疏地点缀在柞树和槭树中。
在森林里,在路两旁,到处是一块块泥沼地在发霉腐烂着,蛤蟆在腥臭的死水中蹦来跳去。过了泥沼地又是森林。大树一棵挨一棵,粗的、老的、树干上的苔藓蓄着银色的胡须。正是它们始终保持着森林永恒的阴暗。
这片森林还不晓得锯和斧子是什么玩意儿。它们生长着,成熟着,树根渐渐衰老,待到末日临头,就栽倒下去,于是在这块地上又不知不觉长出了小树,自古以来就是这个规律。
这条路最大的泥沼地前面,森林仿佛让开了一条道,形成一块林中旷地。战前,旷地上有个护林室。现在只剩下被火烧尽的废墟,周围长满了艾草和黑莓丛。这里是路的尽头。
这条路很少有人行走。一个同村人在路上碰见了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便问道:“这是为什么?阿基莫维奇,干吗走泥沼地呢?草地上不是有路吗?……那里多好走啊!……”
教师莞尔一笑,没容对方再问就若有所思地说:“我爱森林……已经习惯走这条路了……”
有一次,有人想把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调回扎姆维耶学校工作。但使大家惊讶的是:他拒绝了。
“我这样很好……走7公里路也是课后休息,不然还没有这个时间呢!……”
人们对教师这种散步已不觉得奇怪了。有时也在猜想:小伙子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这里战斗,当游击队员,幽僻的森林之路一定会使他浮想联翩!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林中,没有回忆过去在这儿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也没想起学校、老师、朋友那些亲切愉快的往事……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恋人,就是在这儿失去的。那清澈幽蓝的五月夜晚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空气里溢着苹果花的芳香,他独自徘徊在护林室旁,等待着尼娜的出现。“到时候我什么也不怕,把一切都告诉她……”列昂尼德想着。可是尼娜却坐在打开的窗户前看书,没有出来。
“尼娜……你那时丝毫没有觉察到:在学校的晚会上,我一次也没敢靠近你的身旁,也没有决心把想说的话写信告诉你。你也不曾知道,是谁有一次从皮包里偷走了你的照片。”
难道不正是这张照片毁灭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幻想和爱情吗?……而他列昂尼德却珍藏着它。无论是在退却的艰难战斗中,还是在负伤后所到的学校里,他总把照片当作未来的幸福的象征带在身上。
大家都已知道,要用飞机把列昂尼德运过前线送到游击队去。那里恰好也是他的家乡。
夜里飞机把他空降下来。从小就熟悉的森林悄悄地絮语,迎接他的到来。隐藏好无线电台,太阳快出来时,他潜到了游击队活动区域,执行着任务,想念着母亲和村庄,也思念着她——尼娜。
那是个异常严峻的早晨。雾躲闪在灌木丛中,柳莺单调无味地唧唧着,鸽子胆怯地拍打着翅膀,溅起阴凉的露珠。
“站住!”
柞树下传来的发音不清的说话声使列昂尼德从沉思中惊醒,他一头钻进密菁里寻找退路。
冲锋枪子弹射击过来,几截小树枝落到了肩上……
列昂尼德熟悉自己的森林,泥沼,维季河……头脑中闪出个念头:“只要跑到河边,只要跑到……”两脚从土墩上滑下去,陷进了泥淖。稀泥汤在靴子里噗哧噗哧地响。他清楚听到身后树枝的喀嚓声和泥水的吧哒声。
“为什么不开枪啦?”
他又跑了几步揣测到:他们想抓活的。
应该脱掉衣服。他跑到河边想着。把衣服放在靴子前面,让他们包围个“伞兵!”那时我就会渡过河,到达对岸的游击队防区。
两小时以后,列昂尼德来到了游击队营部。这时他才想起,尼娜的照片和衣服一起落到了敌人手中。
一星期后,在七月一个漆黑的夜里,列昂尼德探望了母亲。老人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往桌上又端牛奶,又拿晚饭剩的凉土豆,还从前室取来了脂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里和游击队的新鲜事。
列昂尼德一直没好意思打听尼娜的事。
天快亮了,走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妈妈,尼娜现在在哪儿?尼娜•卢昌卡?”
听到噩耗,列昂尼德久久不想相信:“她不在了,儿子……昨天……被德寇绞死了……说她与莫斯科有联系。在一个伞兵的衣兜里发现了她的照片,看来是派人来和她接关系……审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森林之路。
夏天渐渐逝去,接踵而来的是仙鹤忧愁哀鸣的秋天,随后又雪花飞舞,寒风呼啸……而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着……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列昂尼德为什么放着草地上平坦的路不走,而选择艰难的森林之路,作
者没有急于揭开谜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同村人对列昂尼德选择走森林之路提出疑问,列昂尼德回答是因为热爱森林,并且觉得是个散步
的好机会。看来他是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人。
C.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写得情节波澜,扣人心弦。文中硝烟弥漫的激战图和风光霁月的思念图反
差强烈,对比鲜明,烘托了小说的主旨。
D.“照片”在小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偷照片、遗失照片、因照片而送命,“照片”像线索一样贯
穿全文,所有情节围绕“照片”而展开。
E.小说用倒叙的手法将列昂尼德走森林之路的原因层层铺开,使全文在结构上紧凑严谨,又突显了
森林之路对于列昂尼德的重要性。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的二、三两段对森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故事的女主角尼娜一直没有正面出场,但是她留给读者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尼娜这个人物的形
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道,“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
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