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B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选C得3分,选E得2分 (2)薄师傅是一位身体清瘦、有一定知识涵养、内心情感丰富、情感之路较为坎坷的老妇人。①身体单薄,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③有思想,有知识,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可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伤过去。⑤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③“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每点2分) (4)①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②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③表达“我”的遗憾、怅惘和伤感。④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天”来到明月寺,“以前可能是教师”等信息文字闪烁,一个逝去,一个离开,让一切成了无可言说的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言已尽而意无穷。(答出1点2分,2点5分,3点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要分析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排查即可。A“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D“暗示……”不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作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B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D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梦见自己骑马登山几乎要坠下山时,都是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B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C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不高兴了,他亲自进宫侍奉医药。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受伤、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时,子高和他在建安相会,人马最为强盛。先后任过贞毅将军、东阳太守、通直散骑常侍等职。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5分)                                                                 

(2)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3分)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当然也有身体践履,但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