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昨天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黏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嗅觉器官中却有大约1000个气味受体。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两位科学家所做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1.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分布在鼻腔黏膜上,受到大约1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

D其中的气味受体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成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2.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尽管人的气味受体数量与老鼠的一样多,但人的嗅觉功能很有可能比不上老鼠。

B人体中大约有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整个人体基因总数约有3万—3.5万个。

C因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一万种不同的气味,所以具有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气味选择。

D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具有更多气味受体的动物,并训练它们帮助人类做一些特殊工作。

3.能够形成“大量气味模式”的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50个字)(4分)

1.B 2.C 3.组成气味的每种气体分子都能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而大约1000种气味受体又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而选项是“气味受体细胞”,张冠李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且闭关。

【注】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1.王维与             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2分)

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3.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词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1.鼓瑟希,             ,舍瑟而作,对曰:“             。”

2.蟹六跪而二螯,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有所希冀!

5.凌余阵兮躐余行,                          ,援玉枹兮击鸣鼓。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地也,             ;天也,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8.携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5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B乃令群臣习                  肄:学习,练习

C九行,谒者言“罢酒”        觞:斟酒,劝饮

D朝置酒                      竟:竟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败而西,竟从汉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臣愿征鲁诸生,臣弟子共起朝仪      点也

C谒者治礼,引次入殿门              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度吾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仪仗,并竖起旗帜

D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于是拜谢叔孙通,并任命其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