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
1.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4分)
2.望远愁多休纵目,开篇点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的具体内涵。(6分)

 

1.(1)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词中写了梦中情景,远望春山碧色,只记得梦中翻山越水返回家乡,犹言现实中有多险阻,有家难归,虚幻之景更让人痛感无奈。(2)想象。词人思乡心切却只能在心里想象:谱首思乡乐曲随从大雁飞回故土,聊解思乡之愁,可惜归心比弦声还要急促。怅惘无奈之情更进一层。 评分建议:共4分。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思乡之愁。上片写登高远望愁绪繁多,下片梦中飞驾返家乡,结尾一句点明愁绪源于“归心”急促。(2)岁月蹉跎之愁。上片写遍绕花丛,特地观笋,眼看春笋生机盎然,暗隐时光飞逝之意。(3)久居客乡、有家难回的飘零之愁。长路漫漫只能借助梦境飞回故乡,借助鸿雁传音,聊解思乡之愁。评分建议:每点2分,内涵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梦里骖鸾”中的“梦里”可以看出诗人写了梦中之景“远望春山碧色,只记得梦中翻山越水返回家乡”,诗人主要是以虚衬实,以梦中回家乡来衬托现实中有家难归的痛感无奈之情。“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是诗人的想象,希望能够借助鸿雁传音,聊解思乡之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          (4)隐德之士,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               (6)啄苍苔而白石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3分)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关于文章、作者以及文体特点的描述无误的一项是                       

A.《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文章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B.《送董邵南序》名为送别,实为挽留。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希望它能劝说河北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C韩愈的《原毁》和苏轼的《留侯论》都是论辩类散文。一般说来,带有辩驳、辩说的性质;则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

D.《后赤壁赋》与《游褒禅山记》都是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独立成型的标志,宋人的游记往往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了理性的色彩。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于是余有叹焉

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C.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吾车兮吾马                  此故秦皇之所不能    火尚足以

犹且费俸钱,靡廪粟          君臣之首          武夫呵,从者塞途

掠予舟而西                    乘马              不得夫游之乐也

A.⑤⑥⑨       B①⑤⑦      C.②③⑧      D.④⑥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在句式上相同的一项是                                                 

寻坠绪之茫茫            请其矢,盛以锦囊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②⑥⑦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①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