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2.(6分)用渲染、烘托手法,缘情写景,以景传情。第一句,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 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副将军,会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 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 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 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 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 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 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 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 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 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 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 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 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 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犛二十罪        檄:发檄文。

B. 芹站                  道:取道。

C. 其伏兵                  走:击退,使……退。

D. 于白鹤                  营:经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B.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C.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D.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 据险以老辅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 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 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 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 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 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 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 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今手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具。有文化学者以为: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长在人的身体上。现实中,在与亲友相聚时,你无论是拿着手机缩在一隅,还是边高谈阔论边不时摩挲手机,这都不奇怪,而不这么做的人,倒显得有些奇怪。

手机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越来越多地思考着。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谓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如何阐释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引向,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文章第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6分)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应当是什么样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需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4分)
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评分建议:共4分。内容分析2分,盼望失望各1分;结构分析2分,每条1分)
5.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