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5分)C E (2)(6分)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每点2分,共6分) (3)(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每点2分,共6分) (4)(8分)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观点2分,分析每点各2分,共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做这道题,首先要求考生对命题人设置陷阱的几种形式了然于胸,如常用的望文生义、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然后对照原文进行一一排查,作出准确判断。A项把原文将原文句子“这石碑…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和“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改成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和“也算是发挥了他的作用”,改变了愿意和感情。B句中说“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事的孩子见面”,把描画字说成与孩子见面的的必要条件,过于绝对又不合情理。D项中孕妇嘟囔,不是因“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而是在向母牛诉说她此时的幸福心理,主人公此时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情不自禁地嘟囔,是让同样怀孕的母牛与她一同分享这种做母亲的幸福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琵琶女演完后人们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中的诗句是                                            

(2)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与《孟子》里“舍生而取义者也”相似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 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副将军,会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 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 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 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 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 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 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 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 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 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 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 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 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 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犛二十罪        檄:发檄文。

B. 芹站                  道:取道。

C. 其伏兵                  走:击退,使……退。

D. 于白鹤                  营:经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B.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C.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 险以老辅师/

D. 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 据险以老辅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 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 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 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 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 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 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 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今手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具。有文化学者以为: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长在人的身体上。现实中,在与亲友相聚时,你无论是拿着手机缩在一隅,还是边高谈阔论边不时摩挲手机,这都不奇怪,而不这么做的人,倒显得有些奇怪。

手机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越来越多地思考着。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