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节选自《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 ②县示:悬挂昭示。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尔所图也 图:谋取,对付
B.儁具以状闻上 闻:使……听到
C.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 行:兼摄,同时担任
D.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 逆:迎接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坚年少有为。他十七岁当上县吏,在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之际,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他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积极卫国。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好事少年,准备为国家效力,日后也成为孙坚讨伐黄巾军张角的中坚力量。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风凛凛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机擅权,孙坚也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很是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之念。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5分)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014年1 月《环球人物》)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或“同”的一项( )
A.两种文化虽然兴起的时间是相同,可是地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相互交融却又各自存在。
B.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C.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长江文化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D.《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可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不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文化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层面。
B.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C.中华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还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而且在强大时也会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D.“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时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在汉代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其具有包容性,而且儒家与佛道两家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所以就有了“三教合一”。
B.儒释道思想主张一个人经过读书、积累学问,再去做官、治国;当他们不顺利之时,他们也不致走上绝路。
C.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近二三十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大家逐渐认同了这一观点。
D.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多元、共生的,具有包容性;今天的世界也是多元存在的,人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德国神学家肯比斯所言:“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邻居。”
我们对自己过错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导致过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于我们对于别人的过错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从而使我们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人家的过错上。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子曰:“为政以德, , 。” (《论语》)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苏轼《赤壁赋》)
(6)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令人长忆谢玄晖”一句中,“长忆”与上文 一词相呼应,抒发了诗人 的感慨。(2分)
2.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①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孽 孽:灾祸
C.非特负足下也 特:只,仅仅
D.宥而彰之 宥:藏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以不给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B.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若入前为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曾经想对别人讲明王参元遭受诋毁排挤的情况,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
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