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1.本文论述了儒家与道家之别,请结合全文说说儒道有哪些不同?(4分)
2.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D.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道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D.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古诗文默写(5分)
(1)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2)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①
南宋 柴望
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②义,人间惟有伯夷清。
堂前旧燕归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
注:①弟弟随亨写了《书感》一诗,诗人以此诗和之,作于南宋亡后。
②王蠋zhú:齐国贤者。燕破齐,王蠋不事齐,自缢而亡。
(1)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颈联的上句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 , ”。(2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对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昔日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难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以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③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于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选自《柳宗元集》)字数803)
①贼虐:残害。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调人:周代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黩:轻率,任意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僭:超出本分
C.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谢:感谢
D.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错误,失当。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向使刺谳(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
A.之 则 且 其 B.其 则 且 之
C.其 而 则 之 D.之 而 则 其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A.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B.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C.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D.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作者在文中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B.作者认为,“礼”和“刑”的共同作用,就是“防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双保险,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
C.作者认为元庆复仇是克尽孝道,为义而死;由此推知元庆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不会把王法当作仇敌,推论出诛杀和表彰二者并行的做法是荒谬的。
D.文章虽然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3分)
(2)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4分)
(3)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3分)
(二)
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1.下列词语中的“爽”与文中“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爽约 B.直爽 C.神清气爽 D.屡试不爽
2.书信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古诗词中书信往往有多样性的代称。下列诗文中,不含书信这一意象的诗句是( )
A.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B.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C.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D.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一)
汪国真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些诗句曾风靡(mǐ)一时,记录着两三代人的青春,而争议也从未停止。有人不吝(lìng)其辞,赞其直白流畅的话风、励志向上的气息,认为这是真正的诗歌、人民的诗歌。有人则嗤(chì)之以鼻,指责这样的文字在诗歌本体艺术、情感和深度上与经典诗歌差距很大,只不过是“押韵的散文”、“格言式的快餐”。
诚然,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但是不是文字浅显了,意蕴就肤浅了,登不得大雅之堂了?恐不见得。相传,唐朝白居易每每作诗必求“老妪(yù)能解”,文字之通俗浅近可见一般,但大概没人会质疑《卖炭翁》《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尤其是诗歌,被称为文化大家族的小精灵,重在以无形力量一击即中穿透心扉。倘若一篇诗作,能迅速让大众同频共振,为其拨开生活的迷雾,赋予向上的力量,文字直白还是华丽就没那么重要了,反而是退尽浮华的诗句,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靡(mǐ)一时 肤浅
B.不吝(lìng)其辞 可见一般
C.嗤(chì)之以鼻 同频共振
D.老妪(yù)能解 退尽浮华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A.文学艺术固然高于生活,但生命力却源于生活。
B.虽然生命力高于生活,但文学艺术却源于生活。
C.虽然文学艺术高于生活,但生命力却源于生活。
D.生命力固然高于生活,但文学艺术却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