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命题是一项复杂的智力劳动,要编出一个好的试题或一份好的试卷,命题者除了要掌握学科全部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命题技巧。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到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对于追求高额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煤矿来说,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是万万不行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B.在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徐教授不赞一词,而是严肃地指出了文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
C.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这么多年来,垃圾短信就像一个霸气侧漏的流氓妖怪,招摇放荡,暴利煌煌,可愣是没有一个神仙来将之“收走”。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他们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愁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已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B.慰籍食物,是人们对那些用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放松神经的食物起的名字,即通过食用喜爱的食物来达到心理上的暗示作用。
C.中医认为,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为旺盛,人们极易出现烦燥不安、好发脾气等症状。所以,夏季要特别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D.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遒劲(qiú) 灰烬(jìn) 给以(jǐ) 百舸争流(gě)
B.脊骨(jǐ) 镂空(lòu) 依偎(wēi) 锲而不舍(qiè)
C.句读(dòu) 刀戟(jǐ) 槁木(gǎo) 不屈不挠(ráo)
D.舟楫(jí) 颓圮(pǐ) 笔杆(gān) 浪遏飞舟(è)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心睛的时候,雨也是睛;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也,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滑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滑巨奸之哲学无疑。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②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只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即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以极精微之道也。
③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④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
⑤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 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⑥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滑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胡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⑦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①段的论述层次?(6分)
2.第③段“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学良怎样的态度?(6分)
3.请结合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概括作者对“中国人之聪明”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