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公生,惊姜氏     寤:通,逆,倒着

B.夫人将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姜氏欲之,辟害      若不阙秦,将取之

B时之谓乎              还也

C太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遂寘姜氏城颍         以其无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翻译上面阅读材料中的句子。(9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B 4.(1)依靠别人的力量却 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2)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启:开,指开城门,作内应。C.遗:送给。D.阙:同“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国以     鄙:把……作边邑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D.将取之   焉:哪里
2.烛之武的说辞里包含了四层意思,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3.选出不是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  (3分)

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国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阅读沉思默想时代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样的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4分)
3.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4.作者刻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6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学而》中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是有修养的君子的两句是                            

(2)《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类似描写                             ,侧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李白的《蜀道难》中                             两句描绘了自秦八蜀途中山势高峻,甚至可以摸到星宿,令人惊恐不已,长吁短叹的情景。

5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两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现在人们也用这两句表现无私的奉献精神。

6 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                             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古代诗词常以烘托意境。譬如

7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                                 

8姜夔《扬州慢》中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