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3)《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6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答对1空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遮回,掩饰。
1.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2.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衍,著,深州安平人。父伦,字叙。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终不屈,乃许还。

衍,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伦怒,召衍,将袒而鞭之,衍涕泣无所陈。伦弟殷趋白:“衍所禀举送夫人所,尚何云!”伦悟,繇是谮无入。调清源令,劝民力田,怀附流亡,观察使马燧表其能,徙美原。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历苏、虢二州。虢居陕、华间,而赋数倍入,衍白太重。裴延龄领度支,方聚敛,私谓衍:“前刺史无发明,公当止。”衍不听,复奏:“州部多岩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臣见长吏之患,在因循不以闻。不患陛下不忧恤也,患申请不实;不患朝廷不矜贷也。陛下拔臣大州,宁欲视民困而顾望不言哉?”德宗公其言,为诏度支减赋。迁宣歙池观察使,简静为百姓所怀。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显于时。卒,年六十九,赠工部尚书。

衍俭约畏法,室无妾媵,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蕆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  

先是,天下以进奉结主恩,州藏耗竭,韦皋、刘赞、裴肃为之倡。赞死,衍代之。旧贡金锡凡十八品,皆倍直市于州,民匮,多逃去,衍至,蠲革之。居十年,啬用度,府库充衍。及穆赞代州,以钱四十万缗假民赋,故虽旱,人不流捐,由衍蓄积有素也。路应为观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状。元和元年,诏书褒美,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B. 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C. 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 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D. 伦宝应二年/以右庶子使/吐蕃虏背约/留二岁/执伦至泾州/逼为书约城中降伦/不从更/囚逻娑城/阅六岁/

2.对文中句子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 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 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衍忠孝两全,名动天下。崔衍对自己的继母以德报怨;任宣歙池观察使时,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死后朝廷加封他为工部尚书。

B. 崔衍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崔衍奏报虢州赋税太重,请求减免赋税;裴延龄劝崔衍不要没事找事,崔衍依然上书皇帝,陈述本州民众的困窘。

C. 崔衍奖掖人 才,勤政爱民。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多为名流;宣州发生旱灾,他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因此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D. 崔衍严于律己、家风严整。崔衍不仅室无妾媵,而且亲族数十家的葬埋嫁娶都靠他的俸禄周济,以致他去世后穷得连丧葬费都拿不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李不慈,伦自吐蕃归,李敝衣以见,问故,曰:“衍不吾给。”

(2)父卒,事李益谨,岁为李子郃偿负不胜计,故官刺史,妻子仅免饥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刘泽华

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

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现象,因而还要有。只有揭示历史之,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佃户是食于富人的。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察。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

[《 人民日报 2015-08-27]
1.下列关于探求历史规律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胆去揭示历史之

B.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

D.探求历史规律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关于社会不公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

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

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

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才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不论历史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D.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对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一条老街。

我这里说的老街,其实不见得真的老,比起这座城市的年龄,这条街还算是年轻的。我之所以把它称为老街,只是因为这条街与我的往昔经历有关,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对于我来说自然是老了。就如同每每说起同街居住的人,总要加上个老字,即老街坊”“老邻居,似乎这样才够亲切才够人情味儿。我对于这条街,亦是如此。

这条街不长,最长不过两三百米;这条街不宽,最宽不过六七米。这条街很普通,没有豪门重宅。这条街的房舍,一水儿的灰色砖房;这条街的院落,都有树木花草。这样的街道在这座城市,过去有好多好多,如今却是很少见了,它们正随着城市改造,渐渐地被拆除消失,这条街的命运也是如此。正像人跟人一样,相处得久了就有感情,老居民们对这条街,同样都是难舍难分,明知道拆迁后的住房,比现在居住的老房子要好,可是在搬往周转房时,许多人还是一步一回头,尤其是那些上点岁数的人,走时还悄悄地抹眼泪呢,好像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似的了。人们说:故土难离啊,走个半年一载,心里也还是老想着老惦记着。

想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呢?没有人说。不过也无须说。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有自己度过的时光,这里有自己过去的生活,无论是喜是忧是爱是恨,都留下过温馨的气氛,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很舒心。老房拆除新房即将建起,这就意味着,往昔生活从此结束,未来日子从此开始,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儿。别的什么就不去说了,就是那家家的开门关门声,今后再也听不到了,就很让人有点儿怀念。

每天早晨谁家去买早点,谁家大人去上班,谁家孩子去上学,开自家大门时若被邻居听到,准有人问候一声早啊,您哪,这时的心情,就像清新空气吸进胸腔,觉得特别清爽畅快。晚上回来开自家大门,如果有邻居偶尔碰到,同样会有人说声:回来啦,您哪,这一天的劳累就会消解,如同刚洗过热水澡,别提浑身多么轻松了。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早些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只要一想起来就心里热乎。几场瑟瑟的秋风过后,大白菜成车地拉来了,一堆一堆地码放在街上,整条街都弥漫着泥土芳香。街坊们排队依次购买,过完秤就再也不分彼此了,他为她送回家,她为他抱上车,仿佛整个街道就是一家人。

这就是老街的风情,这就是老街的习惯。

后来一年到头都有新鲜菜蔬上市,冬天再无需储存大白菜了,人们自然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只是一想到当年一起买菜的快乐,总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眷恋呢。老人们回忆说,那会儿多热闹啊,就像过春节似的,全街道的老老少少,都走出来买大白菜,趁排队时说说话,别提多么亲热了。孩子们回忆说,那会儿真开心啊,在白菜堆中间来回窜,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儿,就是这样渐渐窜大的,后来有的上学有的工作,偶然相遇说起这些往事,别提多么惬意了。

这条老街宛如悠悠水流,即使河道被拆除了改向了,它依然还会在人们记忆的河上,托着思绪的风帆向前流淌……

然而,这条老街对于我,恐怕还不止是这些,除了人人共有的东西,还有我个人的命运,跟这条老街也有关联。我的最初的欢乐,我的后来的厄运,这条老街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它沉默不语,用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分担我的痛苦和怨愤。这时它不再光是一条街道,它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普通人的生死欢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如同掀翻陈旧的书页,过去那段荒唐残酷的岁月,就会重新呈现在眼前。对于这条老街的感激,立刻从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化成一柱神圣的香火,供奉在崇高的祭坛。

如今这条老街被拆除了,往日的风情,往日的情份,还会不会保存住呢?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还比较清楚,那就是我对老街的记忆,永远也不会轻易地消失,即使它盖成崭新的楼房,人们静悄悄地独自上楼下楼,再听不到门的开关声,再听不到亲切的问候,我好像都不会介意和在乎。只要老街的位置不被移走,它在我的心目中就风采依旧,绝不会因模样改变扯断缘分纽带。我和老街的情感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对老街的思念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老街啊,我的老街。

(选自《2004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回忆了早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3.作者对老街有哪些难忘的怀念?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4.有人说拆迁,有太多的记忆被抹去。本文我的老街记忆被抹去了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