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孩子们不可能在温室里获得真正的成长。但正如教育学家提醒的, , , , , , 。
①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梦想 ②给孩子们最想要也最适合的教育
③审慎对待他们的精神需求 ④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⑤必须了解儿童 ⑥家长才能走出“一步不能落下”的焦虑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③⑤④ D.⑥②⑤④①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人争做中国好网民,才能汇聚网络正能量,占领主战场,让各种网络谣言、欺诈、色情信息没有立足之处,从而构建起无限生机与正义的中国网络正能量。
B.2015年中国大学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清华大学再次卫冕桂冠,北京大学其次。而榜单前十位的高校中,七所位于北京、上海。
C.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从鸵鸟蛋中大量成功提取能与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强烈结合的抗体。
D.随着香格里拉峰会的结束以及中美高层会谈的展开,南海问题正在降温,有关中美关系的思考正在逐步回归到理性与务实的基调上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走在机场的彭于晏 ,哪怕身旁的美女助理不时浅笑搭话,彭于晏也只是稍作应答。
② 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 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 巩俐坐下来看模特演绎各种款式的泳衣时, 。事后她接受访问,透露想设计泳衣,因为她本身很喜欢色彩,希望尝试一下。
A.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B. 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 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D.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目不斜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相关链接
①卢鹤绂,山东莱州人。核物理学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②卢鹤绂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为复旦大学校庆80周年题词“格物致知、运用自如”。并解释说,物就是物质,格就是指探讨寻求它的规律性,把客观世界物质现象规律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B.卢鹤绂“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并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C.卢鹤绂参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论文是对爱因斯坦理论的挑战,最初却被美国《物理学刊》不懂物理学的编辑拒绝刊登。
D.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E.卢鹤绂在科学和人文上均有深厚的积淀。基于此,国内外多所大学在校园里为他树立了铜像,卢鹤绂也成为后人最为敬仰的大师。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3.卢鹤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促使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4.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有情怀”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熟 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 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小红摇头。“冲一碗焦屑?”小红摇头。“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小红摇头。“那你想吃什么?”“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是个白胖小子!”“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选自《长江文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开头写“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说明王老也不例外,他和小红之间有深厚的情谊。
B.本篇文章以华丽的语言写风土人情,为小说中的人物出场做好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C.小说还以调侃的笔调写了周家南货店的老板——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毫无趣味的吝啬鬼,外号“白水窦章”。
D.王老死后,小红坐月子不能来,叫她丈夫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可见小红对王老的孝心和情谊。
E.刘小红婚后回娘家,王老与她的一段对话显得有些不合情理,应该只有父母才能问及,王老这样问有些不合身份。
2.汪曾祺的小说颇有其师沈从文先生的遗风,具有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语言、情节、人物三方面分析这一特色。(6分)
3.小说结尾说“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请结合作品分析“香味”有哪些内涵?(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王老,但刻画刘小红的文字偏多,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强调君子的天性并非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3)《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