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的《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离别时有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出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气概。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中秋

(唐)郑谷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1.联系全诗,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5分)

 

                                                                          
2.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有哪些?请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历城侯禄千石。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进铉兵部尚书参赞军务。

  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掠其辎重,进薄济宁。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州不利,燕师始得归。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三月,燕兵复南出保定。庸营夹河。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庸遣千骑追之,为燕兵射却。及战,庸军列盾以进。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而朱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庸部骁将庄得、皂旗张等俱战死。是日,燕军几败。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互胜负。两军皆疲,将士各坐息。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庸军遂乏饷。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庸独引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寻赐敕曰:向以山东未定,命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念山东久困兵革,惫于转输。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

赞曰:东昌、小河之战,盛庸、平安屡挫燕师,斩其骁将,厥功甚壮。及至兵败被执,不克引义自裁,隐忍偷生,视铁铉、暴昭辈,能无愧乎?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B.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C.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D.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尚书均为古代中央管职名,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分工兵部又称夏官,管军事。各部的长官称尚书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古代有十二地支纪时法,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辰即现在的7-9时,未即现在的13-15时。

D.是谦称,古人自称,意谓我,我的。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是敬称,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庸先后跟随耿炳文、景隆抵抗燕军,又与铁铉合力战败燕军,在东昌大败燕军。后在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成祖入京师后,他率众投降。

B.盛庸率军驻扎东昌拦击燕军,许多燕军为火器所伤,大将军张玉死在阵中。燕王以百名骑兵殿后,退至馆陶后顺利返回。

C.燕兵南出保定,盛庸率军力战,交战持久艰苦。燕军几乎失败,可惜第二天东北风大起,燕军乘风左右横击,盛庸兵败逃回德州,自此气沮。

D.盛庸是一代名将,在东昌、小河战役中屡挫燕军,斩其骁将,功劳甚大。及至兵败被俘,没能引义自杀,隐忍偷生,受到时人非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

 

(2)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外来思想,无疑就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方式有多种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西汉末或东汉初,开始仅仅在王室皇族之间流传,东晋以后,信众扩展至士大夫和一般百姓。不过,随着士大夫阶层出现出家者,佛教开始被部分人视为社会问题,参照三国牟子《理惑论》可知,其攻击佛教最常见的观点,就是佛教的削发、出家不娶等做法违反了儒教伦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此类指责,佛教的信者也进行了反驳,其依据的也是儒教经典。

如依据《孝经》引出的论证,《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反对佛教的人常引用前半句说佛教与儒教伦理不容,而东晋孙绰则在《喻道论》之中强调说,佛教能让人立身行道,这才是最大的孝。

不仅如此,佛教信者进一步指出,出家者救济、教化众生,这与帝王的政治任务是相同的。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中就认为,佛教的出家人救济处于流转之底的世俗之人,断绝其业根,广开天上和人间的转生之路,即使一个出家者修得全德,其恩惠也会波及六亲甚至全天下,所以出家者即便不处王侯之位,其道与帝王治世之道也是一致的。他在答复何无忌对于《袒服论》的质疑之中说,佛教与儒教,释迦与周公旦、孔子在立教的方法上虽然有区别,但有潜在的相互影响,虽然有超俗和在俗的区别,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最终目的,就是救济人民。

在救济人民方面,孔子所说的仁和佛教所说的慈悲具有共通之处。《修行本起经》卷上中出现了能仁菩萨的译语,说能仁菩萨慈悲喜护,惠施仁爱,同时使用原本属于儒教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后汉书》卷四十二记载了后汉明帝在永平八年(65年)给楚王英的诏书,其中有著名的一句话: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文中,楚王英信奉佛教的方式为尚浮屠之仁祠,这也是因为将佛陀的作为理解为仁。由于佛教将慈悲与仁爱相结合,所以中国的僧人们倾向于救济一切众生,将其作为佛教的慈悲精神。之所以郗超、孙绰、释道安、庐山慧远等佛家提出救济一切众生才是佛陀的慈悲,是因为其符合儒家所说的仁。其他的罗什入关之前的佛家也都一样,如孙绰的《喻道论》之中,说佛教弘道敷仁,广济群生,认为佛教救济众生是在敷仁。

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并形成了众多的宗派。特别是在隋唐之后,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更是中国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吸收了儒、道思想的教派,佛教和儒教的融合以更直接的形式表现。如,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法师在《仁王般若经疏》卷一之中,就将佛教的五戒与儒教的五常对应,认为不杀生为仁,不盗窃为智,不淫为义,不饮酒为礼,不说谎为信。甚至,南宋孝宗赵眘著《原道论》,也认为: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认为佛陀与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佛教积极兼容儒教,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理论水平,这让一些士大夫对儒教的地位产生了危机感,创作《原道》的韩愈就是其代表。同时,佛教也出现了不少支持儒教的代表人物,如北宋著名禅师契嵩、天台宗学者智圆等,很多人既是佛教信者,也是儒士。

牟子引用儒家经典和老庄思想向儒士解释佛教,理由就是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这样来看,似乎佛教走向中国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荷兰汉学家许里和有一部名为《佛教征服中国》的著作,不仅研究了佛教对中国的改变,更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征服了佛教。从结果上看,佛教的中国化是成功的,让其在中国发展两千余年,虽然中间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等事件,但是总体而言是稳步发展,牢牢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佛教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或东汉初,开始仅仅在王室皇族之间流传,东晋以后,信众扩展至士大夫和一般百姓。

B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佛教与儒教,释迦与周公旦、孔子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救济人民。

C.中国的僧人们倾向于救济一切众生,将其作为佛教的慈悲精神所以佛教将慈悲与仁爱相结合。

D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法师在《仁王般若经疏》卷一之中,就将佛教的五戒与儒教的五常对应,体现了佛教和儒教的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大夫阶层出现出家者后,佛教开始被部分人视为社会问题,反对佛教的人认为佛教削发、出家不娶违反了儒教伦理。

B.佛教信者认为出家者救济、教化众生,这与帝王的政治任务是相同的,东晋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也这样认为。

C孔子所说的仁和佛教所说的慈悲具有一致性,比如《修行本起经》卷上中说能仁菩萨慈悲喜护,惠施仁爱,同时使用原本属于儒教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

D佛教积极兼容儒教,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理论水平,作为士大夫的韩愈创作《原道》 传达出对儒教地位产生的危机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什入关之前的佛家认为救济一切众生才是佛陀的慈悲,是因为其符合儒家所说的仁。

B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佛教信者也排斥传统的儒教思想,但希望调和儒教和佛教之间的矛盾。

C.佛教中国化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从中、印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牟子引用儒家经典和老庄思想向儒士解释佛教等可以应证。

D.佛教中国化是成功的文化融合,虽然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等事件,但总体而言是稳步发展的。

 

查看答案

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2.文章的第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3分
3.请赏析文中的两句话。(4分)

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
4.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来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