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美国的瓦伦达家族是走钢丝演员世家,这个家族的一位代表曾介绍说,他们在走钢丝时,心...

美国的瓦伦达家族是走钢丝演员世家,这个家族的一位代表曾介绍说,他们在走钢丝时,心静如止水,思维不受任何干扰,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所以总是能成功。

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大陆女科学家屠呦呦,不善交际,内心安静的她,淡泊名利,只知道老老实实做学问,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

古语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请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必须写成议论文。

 

静的魅力 成功,有时就是一种对静的回归。正如材料中的美国的瓦伦达家族,是静让他们思维不受任何干扰,亦是静,让他们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静的魅力,独特永存。 静的魅力,体现在文字中。从《文化苦旅》中,我们读出了静的苦涩;从《围城》中, 我们读出了静的枯燥。然而,听那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看那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品那不 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攀那并不陡峭的高度,不正是你从静中领悟的成熟魅力吗? 鸿渐的灰色慢慢隐去,是文纨那出众的才情与美貌,然而终成正果的晓芙却静得悄无声息,难道这不正是她的魅力所在?一曲静美的乐谱,是对围城最美的诠释。由此可见, 静的魅力,体现在淡淡的文字中。 静的魅力,体现在举手投足间。奥黛丽〃赫本的美丽难道仅在于姣好的面貌与精致的五 官?不,她的美在于她的静。《罗马假日》的辉煌是她青春活力的写照,却挡不了《梦幻天堂》中她自己那安静从容的独特气质。静是她晚年不断读书的修炼成果,是她投身于慈善的 雍容气质。勿须多言,静的魅力已将光亮全打到她一人身上。同样,马云的魅力不也在于静吗?作为阿里巴巴总裁的他,帅气不敌李彦宏,智慧不及俞敏洪,却独以其静下来思考的魅 力成为新一代青年偶像。所以,静体现于举手投足间,让人更有魅力! 静的魅力,体现在人格影响中。八百年的菩提树下参悟,换得一句“云淡风清,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释迦牟尼用他的一辈子最好地诠释了“静的魅力”——平和高深。静得魅力不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吗?不正是“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心灵不动的坚守吗?不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的对亡妻亘古不变的柔情与断肠之痛吗?而他们, 无一不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 人格标杆魅力,渊明的淡定,李白的孤傲,纳兰的绝美。所以,静得魅力在人格影响中永存! 惟静者可看破红尘,修炼得道;惟静者可独守内心,特立独行;惟静者可孤傲人生,彰 显非凡! 静的魅力,尽在不言中! 【解析】 试题分析:“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把握好题目的关键所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确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其次要审内涵,搞清话题的引申义.最后要审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如本题审题时发现材料共同点“心静如止水,思维不受任何干扰,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所以总是能成功”“内心安静的她”“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是“静”给人的影响。话题比较抽象,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此时,可以利用添加因素的方法,对话题加以限制,从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谈论话题。比如本题“静”,要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实情感的文章,就要添加因素,化抽象为具体,可以限制“静的魅力”、“静的美丽”,也可以组词“安静”“宁静”等,完全可以转化为,做到了“静”收获的成功,或者是由此形成的人格魅力或人文文化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添加因素只是把话题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也是化大为小,而不是改变话题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句描写生命的文字,请续写两句。要求:内容要能上下衔接,每句

都要用比喻手法,使三句能构成排比句。

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

箭射出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50字。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郑樵的夹漈()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1.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2.“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这里的 选择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3.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2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3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孔雀东南飞》)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5                     ,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6               ,杨柳堆烟,            。(《蝶恋花》)

7            ,冷冷清清,                 。(《声声慢》

8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9                ,废池乔木,              。(《扬州慢》)

10              ,才下眉头             。(《一剪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