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B.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C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

D.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C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成语的意义,也需要结合语境,看语境中是否有适合成语的对象、褒贬等。A项,“慷慨解囊”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B项,“接踵而至”形容一个接一个来到,虽有人多的意思,但前文有“人流如潮”,构成“人流……接踵而至”的搭配,就不妥了;D项,斤:斧头。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不是有力气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已经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3.陈子元被成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6分)

4.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一个老兵的签名

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

其实,他最想去汽车连。开墨绿色的大汽车,在高原上奔驰,多带劲。不过,现在这愿望是无法实现了,他要随给养车上哨所。

透过车窗,他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他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真要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战术和体能训练。那时候的训练很苦,一天下来,大家趴在床上不想动。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胸腔里的肺如同撕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敬礼。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他做不到。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痛。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老兵招呼他上去。他总是摇头。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上去了。顶上却什么也没有。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拉了他一把,站在这里看,往远处看。

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

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

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躺在哨所里,也能听到外面雪花飘落的声音。他睡不着,他知道老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你呢?

想。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老兵的背挺得很直。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他接过话茬。

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草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落款:老兵!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A.小说从新兵进入高原的感受写起,为文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

B.老兵每次走到哨所最高处都会歇上十来分钟,并且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这一段描写突出老兵的坚于值守,尽职尽责。

C.新兵到哨所的最高处只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和茫茫的雾,说明新兵的经验差,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进而衬托老兵的性格特征。

D.文中两次写到竹篱小院的景色,表达了老兵对逝去的老兵的怀念,同时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形成对比,突出老兵和新兵的思乡之情。

E.文章的结尾守好这个家,内涵丰富,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同时也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

2.小说几次出现对哨所和竹篱小院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超期服役的老兵的形象特征(6分)

4.小说的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中有许多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其中,运用的是比兴手法,通过写自然界中的事物和人表达时光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绿蚁:一种美酒。挼:搓揉。
1.两首词中的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断句,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