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设计元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200个字。

答:设计元素:                                                      

寓意:                                                           

 

该标识设计元素:以数字符号“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 寓意: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肚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 【解析】 试题分析:图文转换题要看全内容,题干、图的题目及所有的文字都要看全。题干要求要一一对照。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关注中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本题中的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为设计元素。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比如本题的标识可作如下的联想:“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象征和平与希望”“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4.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5.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1)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2)                            。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3)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⑥④②⑤①     C①⑥④②③⑤   D③④⑥①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B.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显示,明天将发布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经济数据。

C.过去,他留给我的印象,只不过是做事圆滑,为人不诚恳,但总还不得不接受组织纪律的约束;没想到几年不见,他居然变得有点儿玩世不恭了。

D.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多年来,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            ,尽心尽力照顾着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我们。而今       他已风烛残年,但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一位高大的父亲。

(2)为了顺利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他争分夺秒,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谓      ,最终,他的答辩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3)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           ,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A.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韦编三绝         B.韦编三绝  夙兴夜寐  宵衣旰食

C.夙兴夜寐  韦编三绝  宵衣旰食         D.韦编三绝  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B.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