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头上是一片宁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头上是一片宁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

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

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楞楞地望着他,

瘦老头自信地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下列对这篇小说想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叙述两位老人卖风筝的故事,着力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品价格的高低而忽略其质量的好坏。

B.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勾画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象,营造出车水马龙的热闹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C.胖老头对瘦老头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倩,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做得精致而朴素,却无人问津,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遗憾

D.小说结尾部分,瘦老头以剪断绳线、放飞所有风筝来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艺,对人们的世俗行为表示抗议,表现出他找不到知音的孤独感。

E.小说采用细节的对称、心理的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语言轻松而蕴含哲理。

小说中的瘦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小说以蓝天是公正的一句话单独成段结尾,有什么妙处?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l分。答A.C不给分。 ⑵自信高傲:他相信自己的手艺,卖风筝的时候没有刻意地叫喊,只是沉默地等候买主;执着于技艺追求,有高尚职业操守:他看不起胖老头粗糙的风筝,重视几代家传的收益,制作出的精美的风筝赢得了人们阵阵的喝彩;坚守内心追求,不屈从于世俗:睥睨围在身边要买风筝的人墙,矜持地向他们发问,宁肯放飞风筝也不卖给他们。 ⑶①“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人们得知瘦老头风筝的价格,普遍反应收太贵、不值,与胖老头一角五的价格形成对比,暗示出下文的矛盾冲突,情节得以展开。②“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瘦老头放飞的风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故事发生了转机,情节掀起了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既写出来人们对风筝升空绽放美丽的惊叹,也表现了人们的失落与惋惜的情绪,引发读者对商品价值、职业操守以及怎样看待事物等问题的思考,使情节达到高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答对一点给2分) ⑷①结构上呼应文题,卒章显志。②从内容上看,起到强调作用—蓝天是公正的.风筝属于蓝天,在知音难觅的情况下,只有蓝天才能公正评判风筝的优劣。③就表达文章主旨而言,传递出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被表象迷惑而忽视内在,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注重内在,注重品质,才会是人生真正的赢家这一思想主旨。④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蓝天用它独有的方式,展示了瘦老头精妙的手艺,这是对瘦老头执看于艺术的褒奖,衬托出廋老头鲜明的个性和高远的人格魅力。(每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E项全面正确,给3分,D项正确,但是针对局部内容分析,给2分。B项“为人物形象塑造作铺垫欠妥当,给1分。A项错误,作品足为了表现人们容易认同那些华而不实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外表朴实无华、内在丰盈的事物。C项错误,胖老头同情瘦老头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太过简陋,瘦老头又不善于叫卖。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自信高傲;“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执着于技艺追求,有高尚职业操守;“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你们懂得风筝?’”“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坚守内心追求,不屈从于世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离骚》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作者用行人不吃嗟来之食、乞人不屑接受踢过来食物得出一个                           的结论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

《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一切都融于琴声之中,只有江中的月影随着江水摇动。

《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1.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小题.

原始文艺的产生离不开原始人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不得不为抵御和战胜自然而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欲望,乃至早期的雕刻、绘画、歌舞等文艺活动,不但须臾离不开劳动生活,而且还与实际的劳动融为一体。原始文艺对劳动的这种从属关系,反映了人类在还不能真正支配自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了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包括神话在内的史前艺术,虽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但这种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与创造的性质。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远古时代岩画和其他艺术遗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那些艺术品都是以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为基本内容的,所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也是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的水平所制约的。

随着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漫长的历史演化,特别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史前艺术在得到充分发展之后,终于过渡到真正的艺术的时代。人化自然的劳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获得了物质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从而使人的需要由生理的走向心理的,由个人的走向社会的,由实用功利的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同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从单纯的物质创造力发展成为包括审美创造力在内的具有复合结构的实践主体。于是,人的精神世界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终于从混沌的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建立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想象和美感也开始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态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总之,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就是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

在这里,人们还认识到了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艺起源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体说来,工具及技术对文艺发生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其直接的作用,表现在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等,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对文艺发生的间接作用,则是它对人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能力的影响。即使像近代以来巫术说所主张的那样,最早的绘画是狩猎巫术的一种工具,而它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幅岩画都是在以非语言的语言去解释自然并控制自然。同时,岩画一经画成,它就是一种体现人类艺术想象力的虚构世界。随着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文艺便从隶属于劳动的实用功利性质逐渐走向独立的审美创造的质。

(摘编自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始文艺具有的物质功利特质的一项是(   

A.史前艺术中的神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初始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始终以对实际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目的。

B.远古时代的岩画,反映的范围及表现形式受当时生产方式及工具制造水平制约,基本内容是当时人类的劳动活动或生产对象。

C.史前艺术如雕刻、绘画和制陶、器乐的制作,都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直接前提的,艺术只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从属价值。

D.最早的绘画,在粗糙的岩壁上创造出了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它有着真实的自然空间所没有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远古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还不能真正地支配自然,致使原始文艺从属于劳动,这样就使得原始文艺具有物质功利的普遍特质。

B.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改造和发展了人本身,使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使人的需要由具体走向抽象,使人的本质力量由单纯走向丰富。

C.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使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使想象和美感获得了审美的属性,使文艺活动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地位。

D.人类艺术感觉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展开,为以审美为目的的文艺活动在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把获得生存的劳动当作第一需要,所以早期的文艺活动成为人类抵御和战胜自然的必要手段。

B.史前艺术始终把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作为目的,追求的是实用功利性,这种情况下的史前艺术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观照和创造的性质。

C.人类不断地从野蛮人向文明人演化,劳动范围不断地扩展,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在这同时,史前艺术完成了向真正的艺术时代的过渡。

D.生产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人对家风的讲究由来已久,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家风不惟中国独有。被誉为国际经融之父的梅耶在教育后代时说: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正是对家风的严格传承,才保证其家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表,概括出图表所显示的两条主要含义,要求表述不能出现数据,每条不超过20字。

学习程度(学习中对知识加工的深浅和掌握牢固的程度)%

学习后间隔不同时长知识保持量

1天

2天

4天

7天

14天

28天

100%

20%

14%

5%

2%

2%

2%

150%

37%

33%

27%

22%

20%

19%

200%

50%

40%

32%

28%

25%

24%

 

图表显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