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 蓑衣 干亚群 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

蓑衣

干亚群

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是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别看外面毛刺刺的,但里面非常平整。这件衰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

那时没有雨披,伞倒是有,黑布伞,苏褐色的油纸伞,没谁会撑着伞干活。撑伞到田头的只有干部,他们是吃国家饭的,一只手用来撑伞,另一只手用来指指点点,一指,一点,然后用那白净的手领取工资。农民不行,心眼可以闲,手脚不能闲,闲了那是败业。一件蓑衣能帮助农民免去败业的可能。再者,雨点一到伞,伞上的声音夸张的大,淅沥淅沥可以转换成滴滴答答。雨雪落到蓑衣上,雨迅速钻到蓑衣里,而雪搁在蓑衣上,一抖,纷纷坠落。我直纳闷,那些雨都哪儿去了?

我们时常在下雨天看到大人穿着蓑衣在耘田、拔秧、插秧,在平镜似的水田上像一个个标点符号,这时倒真像给庄稼指指点点。庄稼似乎得了某种要领,一寸一寸往上长。后来我在课文里念到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在空旷的江面上,白雪皑皑,一个钓鱼翁披着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坐在船头。老师说这是境界,这是空灵的美丽。我一边跟着老师念诗,一边无可救药地联想那是村里的田翁,一个能够向大地指点的田翁。

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住在另外一个村,但他的家特别好找,屋后有一大片棕榈树。他做蓑衣一般一星期做好了,去取时挑一百斤谷,作为蓑衣的工钱。别看他花一个星期可以换成一百斤谷,之前他得准备很长时间,仅剥下来的棕榈皮在缝制前还需要做许多的加工活,如晒干、浸泡等。

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此刻,静夜无边。

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针来,一针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把进棕榈片中。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他在缝制蓑衣的时候会想什么,或想到什么,可很多人却有这么种感觉,他做的蓑衣穿在身上比张裁缝做的衣服更舒服。张裁缝的嘴跟他手中的剪刀一样,什么话到了他嘴都尖尖的。张裁缝心眼倒不坏,手艺也不赖,就是嘴皮子很厉害。村里人一般都不太喜欢请张裁缝到家里来做,主要是张裁缝一边做活一边像个长舌妇样东家长西家短的,一天下来嘴巴似乎没停歇过。村里的婶婶们一直怀疑衣服这么容易磨损,是不是张裁缝的嘴巴在啃?

蓑衣爷爷常说他记忆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他,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他的性格可是好好的。从不与人计较,说他好,呵呵几声,说他不好也呵呵几声。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

蓑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慢慢有些落寞,雨天干活的情形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紧密,村里人虽然还是靠天吃饭,可很多人已经不在乎雨天那些辰光。田翁的形象被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所取代。蓑衣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雨披和漂亮的花折伞出现在村道上,那样子确实比厚重又毛刺刺的蓑衣来得好看、轻便。

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问我父亲有没有蓑衣,他想收购。父亲觉得很奇怪。他说,他受人之托,买几件蓑衣放到农具博物馆。说这话时,眼睛一直往墙壁上瞟,上面挂着一件蓑衣。父亲没有把蓑衣卖给他,不管这个人怎么磨嘴皮。但从他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信息,邻村那位做蓑衣的老人已经作古,做了大半辈子的蓑衣却一件也没有留下。老人的儿子建议这个人去周围的村子打听打听,可能有的家里还有蓑衣。父亲一听,更加坚定要留下这件蓑衣。可惜,这件绝版的蓑衣在打井的时候,被父亲垫到了井底。据说,有蓑衣垫底,井水又清又甜。的确如此。不知道井底的蓑衣还在不在。
1.分别理解文中两处指指点点的含义。

他们是吃国家饭的,一只手用来撑伞,另一只手用来指指点点,一指,一点,然后用那白净的手领取工资。

我们时常在下雨天看到大人穿着蓑衣在耘田、拔秧、插秧,在平镜似的水田上像一个个标点符号,这时倒真像给庄稼指指点点
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念读柳宗元诗句这一场景?
3.赏析文中划线句。

雨雪落到蓑衣上,雨迅速钻到蓑衣里,而雪搁在蓑衣上,一抖,纷纷坠落。

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
4.文中写张裁缝有什么作用?
5.父亲不愿将蓑衣卖掉,却又将蓑衣在井里垫底。这是否矛盾?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1.(3分)①句中“指指点点”这一动作,刻画出他们工作的轻松随意,盛气凌人的神情和生活优越感。②句中“指指点点”这一动作,写出了农民对耕作的热爱和投入。 2.①赋予蓑衣文化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出下文关于蓑衣爷爷的叙述。 3.⑴拟人或白描,表现蓑衣的奇妙作用,能够帮助人遮雨挡雪。 ⑵以动衬静,通过棕榈的“蓑蓑”声音衬托夜晚的安静,突出蓑衣爷爷制作蓑衣的专注和心灵的静修。 4.①写出张裁缝喜欢说三道四、多嘴多舌的形象特点。②侧面烘托出蓑衣爷爷手艺高超、淳朴善良和心灵宁静。 5.不矛盾。父亲不卖蓑衣,一是因为蓑衣是家传之物,父亲一生又一直与蓑衣相伴,寄托了他真挚的情感。二是因为蓑衣象征着朴实无华的农耕文化,充满了对一个逝去年代的缅怀。 将蓑衣在井底垫底,是因为父亲认为蓑衣应该物尽其用,而不是成为单一的展示品。父亲的行为也是对蓑衣永久性珍视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父亲的这两个行为,都是对蓑衣价值的认同和情感的寄托,所以不矛盾。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加点词语所在语段具体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答题时,要注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指指点点”在文中的含义,应从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从农民工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

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 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墙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不久又砌成了墙,再次发生变化了。

B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它所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竟然因为有这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然而祖母刘从幼年开始就一直多病,常常躺在床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大王来何操

C君何以知燕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欧阳子方读书

C.客逾庖而                       D五十者可以帛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