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铿

依然临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注】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yīn):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1.本诗诗眼是不及,试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这一诗眼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全诗从不同角度集中描述了不及:站在江边望着逐渐远去的船而兴叹的诗人,渐听渐远去而微弱的鼓声,行到水际天边与云为邻的帆船,原先舟船停泊处的空飞鸟,送别亭上的已散人,晚秋寒林的正下叶,垂钓者亦将暮归而欲收纶,诗人和友人相背渐远的距离。这些描写都暗示了一个“晚”字,表明诗人送人而不及的情景。(每点1分) 2.①送友人而不及的遗憾与怅惘之情。诗人赶到江边码头送别朋友,却因迟到未及与友人相见,目送帆影远去内心充满了怅惘与遗憾。②慨叹自己和友人你去我归的相背命运。诗的最后一联,诗人慨叹友人前去江汉而自己只能归向城闉。两人朝着相背的方向而行,距离越来越远,似乎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于是诗人发出己和友人的命运为什么总是如此相背的慨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题干中问“本诗诗眼是‘不及’,试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这一诗眼的”。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钟离意传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暇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注]刑:通,典范、榜样。阔略:宽恕;宽容隐亲:亲自抚恤。徒:囚徒坐臧:因贪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B.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C.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D.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愆:延误

B.诏部送徒河内                   诣:前往

C.后暇丘令                       除:任命

D.此臧秽之宝,不敢拜             诚:的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身分发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

B.钟离意押送囚徒到河内,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到了规定的日期,囚徒大多数按期到达目的地,光武帝说他的确是个好官吏。

C.钟离意为堂邑县令时,让被捕入狱的防广回家为母办理丧事。此举引起县丞异议,钟离意排除众议,依然放回防广。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

D.显宗将交阯太守张恢的赃物赐给群臣,钟离意却将其放到地上而不拜赐。他说这些肮脏的宝物,自己不敢拜受,显宗于是改用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

(2)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明起源于对上帝的敬畏感,那么,中华文明则起源于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这一境界和状态,儒家谓之至善,道家谓之上善,佛家谓之般若。所以,明心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儒家强调存心养性”“止于至善,道家强调心斋坐忘”“性命双修,佛家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心性之学关乎成圣”“成道”“成佛,一句话,关乎成人的问题。诚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之学中的,涵义是多样的,主要有神灵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诸说,它们的共同主张是天人合德。

神灵之天及其天(神)人合一论为周人所立。天(神)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明天(神)人是相关的。也正是这一相关性”“合德性体现出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周人的天命论的重心与其说是神,毋宁说是人。天视之我民视,天听之我民听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周人的这种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

在儒家看来,命运代表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对人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力量。对于这一存在,儒家提醒人们要给予充分尊重,乃至敬畏。我们可以将儒家这一天命思想看作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而在处理天命人事的关系上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儒家从没放弃重人事的基本立场。

道家老庄的”“自然等概念,表征着万物本来存在的状态。这一(自然)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这些观念都集中表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可见,道家独特的天人之学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道家的自然为本与儒家的人事为本一起成为中国无神论发展历史的两条主线。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更是直接而明快地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们还应对无神论彰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加以挖掘。主张无神,其实是对这一主体而言的。无神的主张所要肯定的首先是。因此,无神论的精神首先就表现在伸张的精神和价值或者说人的主体价值。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一些具体方面展现的,主要是有为精神、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这些精神,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得到肯定和颂扬。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7月8日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自然、天国以及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B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虽然其中的涵义是多样的,但天人合德是其共同的主张。

C周人的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因此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

D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的明心见性虽然强调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儒家在处理天命人事关系上的主张,它说明儒家没放弃重视人事的基本立场。

C道家老庄的(自然)等概念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

D无神的主张是对这一主体而言的,它首先肯定的是。因此,伸张的主体价值是无神论的精神首要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文化,合理汲取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B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视为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C儒家的至善、道家的上善、佛家的般若是它们各自思以其道易天下所追求的境界和状态。

D儒家的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对于天命儒家认为要给予充分尊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查看答案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联:

下联: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