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
(2)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恋花的丽蝶,累累的果实,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明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萨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车辆管理所的验车流程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 5个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 ④①②③⑤⑥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②③①⑤⑥④ D. ④②③①⑥⑤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困难重重,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中,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伴随落日的余晖,辛弃疾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B.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上映以来石破天惊,近日又被曝出主题曲《时间煮雨》与日本歌曲《风车》结构音质完全一致,涉嫌抄袭。
C.有些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南辕北辙,就不太愿意接受,而不去认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
D.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 9 1 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 9 1 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 9 1 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 9 1 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 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 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 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 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