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部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 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 “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 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一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 小说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叶三一张都不卖,最后埋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情节折射出叶三怎样的内心世界?

3.叶三是全县第一的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风物美,人情美,生活美。请就其中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2)①珍爱艺术,喜欢画里的艺术世界。叶三给季匋民送果子是因为爱他的画;珍惜画作,“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将它揉成团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从季匋民的画里看出来“有风”“小老鼠”,真正懂画,不像那些卖弄高雅的名士。 ②重情重义,珍惜和季匋民的深厚情谊。季匋民活着的时候,叶三“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死后,叶三不再卖鲜果,但还到处搜罗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奉。正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使得叶三很珍惜画作所代表的友情。(每答出1点给三分;观点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善于鉴赏(挑选)天然果子。叶三有一双自然的审美慧眼,知道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并且送的都是优质美味的鲜果,知果子,爱果子,懂生活。②善于鉴赏画作。叶三爱画,懂画,惜画。他爱画出于本心,出于天然的兴趣。懂画,说明叶三有极强的艺术鉴赏力,能看出画中“紫藤里有风”,能看出“这是一只小老鼠”。③善于鉴人。叶三能从大宅门里识出不慕虚名、清雅高逸的画家季匋民,并一直珍惜并保持着他们之间的情谊。(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风物美:写叶三一年四季卖的果子,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描摹色彩的词汇恰到好处,使人眼前浮现出瓜果上市时的新鲜模样。这既凸显了卖果人的精心细致,又铺展出小城风物的画卷,令人流连往返。 人情美:①儿子们由心里不安到最终依了叶三,装裱了季匋民送给父亲的画,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为父亲打了一口寿材。父子之间的冲突从起因到结果,传达出的都是厚重而温暖的亲情。②儿子遵照叶三的遗嘱,将画放进父亲的棺材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匋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其他念想,让画与父亲相伴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子对父亲的孝道显示出来的人情美可捧可掬。③叶三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知道叶三生活不易,便送给叶三很多画,好让他去卖;叶三在重金诱惑面前也决不卖季匋民的画,叶三只是一个水果贩子,但他对季匋民本真的情谊,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人情美。 生活美:①季匋民甘于平淡的生活,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他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季匋民的生活有名士风范,也有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质朴的性格。②季匋民和叶三平易的交往。去季匋民家,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季匋民和叶三都重情重义,活的真诚而实在。(每个方面4分,答出任何两个方面即可)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描写诗人因品德高尚被众小人嫉妒诬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授予官职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 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 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 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致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他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的漂浮于琴弦周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有对器皿的特征的精彩描述:空,或虚空,才是使壶具有盛水功能的东西。空间,壶的空无,正是壶作为空器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

诗歌的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采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飘渺的曼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

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

(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

B.就读者来说,他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

C.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他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

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相互依靠,互相衬托,相互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意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

B.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从来都不存在,不在场语言让在场语言和世界有了联系。

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的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

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也好绘画也好皆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在空白之处,让画面上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山一石被飘渺的灵气环绕的正是空白。中国诗亦然。

C.汉语诗歌的文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

D.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空白的地方仿佛就是诗歌远望的故乡,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图是2014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1)简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您对命题人提点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