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C. 《人民的名义》在影视作品题材最容易浮于表面、走向说教的情况下,观众们对这部反腐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认可。
D. 阅读一些好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培养自信,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②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两周以来,虽然口碑一直呈现泾渭分明的态势,但其票房已超过5亿元,排在国产动画票房亚军位置,仅次于《大圣归来》。
③会议开始,小刘被要求首先发言,他没有话说,却又必须发言,只好搜肠刮肚,讲了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下台休息。
④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⑤在国家校车安全立法后,不能因为企业的利益诉求而降低保障生命安全的校车安全技术标准,而企业执行高标准的校车技术标准更是责无旁贷。
A. ②④ B. ①⑤ C. ①③ D. ③⑤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教师职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草萋萋”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却不同。
B. “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诗人喜悦之情。
C. 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
D. 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
E. 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情。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B.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C.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D.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2.对原文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 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一般人去世之后都可以有这种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
C.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
D. 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善长通晓法家(学说)言论,谋划事情大多符合实情,是德高望重的人,朱元璋曾以礼对待他。
B. 向朱元璋投诚的人,因为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让他们和好。
C. 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
D. 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后也因事终至被杀。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2)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闲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会面临着距离遥远、思念父母、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 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 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 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实际上也体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E. 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容闳出生于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完成教学任务准备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B. 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获得生活救助,没有至交,但自律刻苦。
C. 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 容闳年少时就有一个理想,即通过西方教育最终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利益。所以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去做了传教士。
3.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即“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