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新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总体上,要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即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就要在根本上摆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在于“效率”,任何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对经济仅足以产生一些短期刺激效应,但却无助于其长期增长,当然,要保护资源环境,就必然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这对经济增长而言,或许直接的效应是拉低增长速度,但更根本的是,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尤其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这是经济新常态非常重要的组成,换句话说,资源环境部门对经济新常态的最大意义在于,在此之前,资源环境部门处于相对的边缘化位置,不受重视。
基于前述的理由,在本轮经济新常态到来之前,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程度就已经大大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构成,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认为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就可以一举打个翻身仗,在调整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譬如根治雾霾呢?在这一点上,切不可高估资源环境部门在经济新常态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道理其实很简单,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是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春创造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要从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在资本上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规模,概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进程中,还远没有到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一则是没有这个实力,二则也没有这个必要,否则的话,过早地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反而将使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而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
以欧美为例,总体上,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无论在当时是基于怎么样的一个出发点,这些欧洲地区都更早地开始关注并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上,其成果也是极为可观的,在全社会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环保制度和政策,以及高度的“环保共识”,包括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先于美国,其结果是,欧洲在环保治理上很早就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按照贴现的原则看,这些环保投入也许并不符合投入产出匹配的基本经济原则。反过来,美国在环保上一直是稳扎稳打,可以看到,即使在人们众所周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后,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各方博弈后,在70-80年代才逐渐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而美国历史上管制力度最大的《空气清洁法》也是直到1990年才被国会通过,这时距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段生态环境比较糟糕但逐步改善的时期里,美国的经济却反超欧洲,并为后来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此外,在欧洲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美国却并未在此议题上大张旗鼓,直到近期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并将极有可能反超欧洲在2015年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
全球各国国力的此消彼长背后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具体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假如不能踩准节奏,过早地采取措施,其对社会福利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亚于生态环境破坏本身。其中最简单的理由便是,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否则,资本也会因为过快过大的贬值而失去安全感。
(节选自《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从根本上舞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条件,促进资本以及人均资本的大发展。
B. 对经济发展采取的一些短期刺激性措施,譬如计划经济或者短缺型经济,是扭曲资源配置的做法,无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C.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也必将处在仅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D. 虽然北欧和西欧在环保上的发展领先于美国,但在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的代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济新常态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中要求之一是从原先的“资源环境软约束”变为“资源环境硬约束”。
B. 即使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环境部门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也根本不可能迅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无法根治雾霾。
C. 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的均衡”之中,无法实现人均意义上的跨越,是过早高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的结果。
D. 应对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加州也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做出反应,而是逐步出台一些环境管制法规,这体现了美国在环保上的稳扎稳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经济新常态要维护资本的收益和安全,所以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提高到优先于资本要素的地步是不可取的。
B.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市场主体自发地来推动低碳发展、保护环境,是美国反超欧洲取得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事物的主导权的前提。
C.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然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和代价,只有踩准节奏,稳妥适时地采取措施,才不会对社会福利造成负面的影响。
D.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危及资本的安全,因此必须在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取得边际产出上的平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只野鸡被猎人关进笼子里,不知关了多久。有一天,主人忽然心情高兴,让它去草地上走一走。它正在散步,忽然听到翅膀扇动的声音。是一只野鸡展翅飞到了树上。它有些气愤,叫嚷着:“你怎么可以飞到树上去?主人没有教你吗?”野鸡也不气恼,悠悠地说:“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了,已经忘记飞的快乐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微信公众帐号(公众平台)的工作原理图示,请用文字表述这个图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 ① ,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 ② ,应该 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 ③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时候,中国的眼镜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透镜是用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等材料制成的。那时,人们把佩戴眼镜看作是一种尊严的象征。因为制作镜框的玳瑁被认为是一种神圣和珍贵的动物,而透镜的制作材料又出自各种名贵的宝石,所以, 。正因为人们只很少注意眼镜的实用性,所以眼镜在古代市井百姓之中并不流行。
A. 为了增强视力,同时显示尊贵,人们才偶尔佩戴眼镜。
B. 为了显示尊贵,同时为了增强视力,人们才常常佩戴眼镜。
C. 人们偶尔佩戴眼镜,既是为了增强视力,又是为了显示尊贵。
D. 人们佩戴眼镜,常常不是为了增强视力,而是为了显示尊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些实体书店不再是简单地“卖书”,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以其个性化、高品质的特点黏住了自己的特定粉丝,积累出一定的文化口碑。
B. 在国际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网信办负责人表示,要借助“网络公益”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做网络公益的自觉性,用点滴积累的公益行为,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
D. 福特正式推出了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交通标识,主要是为了避免驾驶员不要在无意识的的情况下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