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 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 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 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C.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D.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E.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2.小说中“电话”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畸形化的“天价片酬”现象,说到底还是中国影视产业不成熟的产物。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制作成本还未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重大牌明星的“眼球效应”而轻后续的技术制作,而这些正是形成“天价片酬”的重要原因。“天价片酬”现象存在多年,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这表明单纯的市场调节或许难以改变,但主管部门的干预调节如何适度和有效,同样考验智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通告中表示,将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定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通过行业自身的调节形成合理机制,这或许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摘编自《长江商报》2016年8月31日)
材料二 2012年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对照目前影视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一些影视产品偏离了先进文化方向,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现在清宫剧流行,剧情雷同模式化,荧屏上豪华贵气的宫廷别院、披金戴银的皇室贵胄,演绎着奢华糜烂、纸醉金迷、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主子、奴才互称,如此文化产品只是传播封建、享乐、奴役等思想,难以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难以提供正能量。
当前影视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或许并不是资金问题,如果真缺钱,明星大腕高额片酬从而何来?当前影视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是专业人才素质、创意、产权保护、文化价值观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影视产品就无法成为社会的正能量,而钱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炒作影视类公司另一个直接的社会负效应就是财富更趋两极分化。明星们的片酬动不动就上百万、上千万,影视公司上市后影视明星作为股东,其财富又将被股市放大,千万富翁变成亿万富翁,亿万富翁其钱财则变得不计其数。明星们趁着股市文化的缺陷暴富两次,其财富远超过其贡献的社会价值,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摘编自腾讯网,2017年03月02日,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影视创作日益繁荣,但大量悬浮于现实的玄幻剧、言情剧占据荧幕,既不能给观众的生活以指导,也不能深化人对现实的思考。电视剧《白鹿原》通过精心的制作,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现实主义的魅力,呼唤现实主义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中。
当下影视角色常常流于扁平化、脸谱化和同质化,缺少人味儿和烟火气,更缺乏文化内涵,这与影视创作脱离现实的土壤有很大关系。《白鹿原》以强烈的现实关照塑造了持重的白嘉轩,狡黠的鹿子霖,憨直的鹿三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通过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还原了角色的复杂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李树声指出,《白鹿原》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原型人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都是一个文化史实,是20世纪文化反思的捷径,也是本世纪文化良知的成功展示。特别是白嘉轩、鹿子霖,他们经常手执烟袋,对坐在祠堂两侧,暗喻他们对应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
影视作品要接地气,还要有地域色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电视剧艺术只有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深挖有地域文化的空间,民情的风俗、习俗等,追溯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地域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和文化精神。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7月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影视产业不成熟是畸形化的“天价片酬”现象的根本原因,制作成本还未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间接促进了现象的盛行。
B. 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最需发展的产业绝非影视业。
C. 宫廷剧流行,剧情雷同模式化,这种文化产品不能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和传播正能量;更多的是反映传统封建思想,对影视业发展不利。
D. 《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原型人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下影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前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上映引发了热议,堪称是“良心大作”。围绕材料内容,你认为影视业怎样才能出精、出良心大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定的文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少年时期便表现出音乐天赋,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演出。1961年,鲍勃·迪伦从大学辍学,开始致力歌唱工作。半个世纪以来,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文化甚至全世界的文化。
因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师王津被网友赞为“故宫男神”。进故宫修复钟表40年,他陆续修复和检修了两三百件钟表,成为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但他坦言,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规划,进入故宫工作之后,他越做越喜欢这份工作,后来发现修复钟表就是他的梦想。
“生涯规划”是最近十分流行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这两个人的“生涯规划”不同,你认为谁的对你有更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五处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⑴情景一(微信朋友圈)鄙人30岁华诞之际,感谢各位好朋友的垂念。朋友们的祝福之语,如和煦春风,温馨动人。
⑵情景二(某访谈)大家都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您作为他的犬子,一定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吧。
⑶情景三(小贩吆喝)没用的手机可以换不锈钢脸盆,不要拿给小孩玩,感谢大家对环保事业的一份支持,也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⑷情景四(广播广告)经临床验证,本产品具有治癌的神奇的功效,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⑸情景五(采访专家):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仔细揣摩上下文内容,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掌,①。“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②。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 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它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