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青山隔送行,_ , 。 (王实甫《长亭送别》)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苏轼《赤壁赋》)
(4)沧海月明珠有泪,_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5)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6)元嘉草草, ,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 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1.两则材料都表现了 的义利观。
2.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小题。
念奴娇·水天空阔
(宋)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
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
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词的上下阙在表达上分别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 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
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 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 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
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 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
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 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
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
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
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 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晨列传》,有删改)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晨将.宾客会棘阳 将:率领
B. 而新野宰乃污.晨宅 污:弄脏
C. 吏民称.之 称:议论
D. 流衍.它郡 衍:扩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 大王来何.操
B. 晨因.谓光武曰 或因.寄所托
C. 汝土以.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 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
并感到高兴。
B. 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
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 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
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D. 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2)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晨 因 谓 光 武 曰 王 莽 悖 暴 盛 夏 斩 人 此 天 亡 之 时 也 往 时 会 宛 独 当 应 耶 光 武 笑 不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 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 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 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 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 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 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 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 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 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 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 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 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 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 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 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 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 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 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 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 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 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 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 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 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 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
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 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
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赏析文中第(6)段划线句子。
2.文中第(7)段作者为什么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赋予了“青瓦”怎样的内涵?
4.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 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 “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 “自觉”·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 与心灵的自由与自足,乃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服食求长生乃虚妄, 纵情享乐为荒诞,如何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立德、立功,皆须依凭机遇和位势,非由自我所能掌控,唯 有立言则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致,遂为人所青睐。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 表达。
文学自觉乃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 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 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 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 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 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
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写气图貌,既随 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于情性、风物之描摹、表现无疑大有裨益。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 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 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有曰:“记人间事者已 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 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 性、审美。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 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 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 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节选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有删改)
1.下列关于鲁迅对“魏晋文学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 醒,积极入世。
B. 鲁迅认为世情的变化促进思想的演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因。
C. 鲁迅所说的文学自觉,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是一种追求“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意识。
D. 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认为其“远实用而近娱乐”,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 审美。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服食求长生不老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因而, 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
B. 自然景物之感发,动荡社会之民生百态,时代离乱之悲苦人生,个体命运之焦灼忧虑,开始进入建 安、魏晋时代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的表现内容。
C.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意味着这种文学自觉打破了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完全 摆脱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和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D. 曹丕“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立文之道”都表明魏晋文学的内容的扩大与丰 富。
3.结合文本所给信息,简要概括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出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