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望岳》中写近望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惜花、伤春之感。
B. 词的下片是写词人希望春留驻,但春的消逝难以约束,只好对花痛饮。
C. 本首词词人借碧桃要表达自己的不得志及壮志难酬之感。
D. 碧桃给人的感觉是美丽而又脱俗,通过细雨写出了碧桃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E. 词人想到酒醒春残花落的情形,内心又更加哀伤。
2.上片描绘了碧桃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句简要赏析。
文言文阅读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後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
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於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彊,今即幸胜之,後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是之时/项箱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箱/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B. 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箱/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C. 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D. 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中分为二,有事调遣,合符为证。
B.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C. 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在古代,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就泛指中国。
D. 建元,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用来表示年份。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诸和摇是亲兄弟,皆因助汉灭楚有功而分别封为闽越王和东瓯王。
B. 吴王濞让闽越跟从他反叛汉廷,闽越王没有听从,东瓯王却听从了。
C. 建元三年,汉廷派兵赶走了围困东瓯的闽越军,东瓯举国迁往江淮一带。
D. 余善杀了哥哥郢,得到了汉廷的原谅,使得闽越宗祠得享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
(2)东祖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丰碑
金 涛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高士其于l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
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来,高士其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高士其认为:“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科学小品在科学文艺中的地位。这种小巧玲珑、随笔式的文章 ,以其独特的视角,融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于一体,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高士其对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开创了科学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
高士其对科学诗的探索,对于广大的科普作家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科普创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贵在创新。这里最重要的是科普形式的创新,切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诸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等,都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科普创作往往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内容的陈旧而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所有的科普作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也不例外。但是,高士其的有些作品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客观的事实。当“非典”肆虐之时,他早期的作品如《菌儿自传》,以极为生动的笔调揭露这些危害人类的“小魔王”的真面目,引起人们对于病菌、病毒的高度警惕,使很多初次接触其作品的年轻读者感到亲切。
抗战时期,高士其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士其曾说过:“我写这些科学小品,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l937年高士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洪流。
高士其对中国科普界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坚强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于向大众传播科学的事业。我有幸多次见过高老,他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眸子里闪动着慈爱的光芒,尽管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却用文字,用他的行动,关爱中国的科普事业,关心年轻一代科普作家的成长。
高士其胸襟广阔,热情似火,善于团结所有热心科普事业的人,也宽待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人。他深知中国的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普队伍,他向党中央建言成立中国科普研究所。他的一切努力,绝不是以科普之名谋个人之私利,都是出自发展壮大中国科普事业的公心。
不论是文学家还是科普作家,都是以作品奉献社会,以作品与读者心灵沟通,而不是像鲁迅当年批评的那种拿不出一本像样的作品,却像奴隶总管那样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高士其是科普作家的领头人,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高士其在我的心目中是永远的丰碑,是中国科普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由美国留学回来,在上海贫病交加时,发表的第一篇著名的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没有用真实姓名“高仕錤”,而是用了一个新的笔名“高士其”。他说道:“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李宗浩《永远的高士其》)
②进入到科普信息化时代,加强受众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科普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王大鹏《为受众量体裁衣的科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学习期间,因实验时不慎感染甲型脑炎病毒,无法正常从事科学研究,于是开始了科普创作生涯。
B. 高士其早期的作品《菌儿自传》至今仍能赢得很多年轻读者的喜欢,就是因为它以生动的笔调揭示了“非典”病毒危害人类的真面目。
C. 作者引述当年鲁迅对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的批评,反衬出高士其作为一名科普作家的谦逊,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 “高士其”这一笔名始于他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从他对笔名的解说,可以看出其淡泊名利、不慕权贵的个性。
E. 本文评价高士其有三种方式:一是借用对其他人的评论从正反两面来评价,二是结合他的言论来评价,三是直接评价其作品和品行。
2.高士其科普创作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 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 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从泰勒斯起便开始了它的历程。当泰勒斯说:“水是原则”时,就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这也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绝不是偶然的、外在的,而是哲学家本身自觉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苏格拉底之前,也就是古希腊的早期哲学是只考察自然的。而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知识是关于自己的知识,是至善,只有正确的思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一生的追求,而能使我们产生崇高感的,不正是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吗?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至善的知识,知识是使生命有价值从而也是使生命值得珍惜的唯一理由。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见证了崇高,那么他的弟子柏图则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行。对于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由柏拉图来完成了。他在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就是把哲学指向了另一个世界一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它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存在,同时理念还具有伦理价值。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认识理念,对理念的认识是一种回忆,一种深入自身,而对于理念的考察是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的,这就使纯粹的理论生活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我们看到,哲学知识的崇高性完全浸没了柏拉图,“哲学是人的本质,他随处表示了他对于哲学的尊严之最崇高的看法:惟有哲学才是人应当寻求的东西,他对哲学具有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坚决的意识而对于一切别的东西都表示漠视。他以很大兴奋和热情谈到哲学。在他看来,哲学是最高的财富”。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他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分类说,并建立了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为此,恩格斯曾赞誉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在平常人眼中,哲学被看做是不以实用为目的,纯粹的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而哲学也只应该是这样的,才配得上被称之为“科学的科学”,一切的科学可能都比它更为实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使人高尚,因为它是对智慧的趋向,对真理的把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精神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当精神的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一种高尚。此外,这种对理论的希求是出自人的本性,并非仅仅为了现世生活的需要,人就是“理论的动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原则”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
B. 哲学家自觉、内在的精神生活使得哲学家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并非是偶然、外在的,这值得我们关注。
C. 苏格拉底一生随求便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认力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是我们内心产生崇高感的原因之一。
D. 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获得至善的知识是生命价值所在,生命存在价值且值得我们珍惜的唯一理由便是知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其伦理价值在于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
B. 柏拉图认为,哲学以回忆的方式认识理念,这是哲学的目的,纯粹的理论生活有神圣意 义的原因在于理念的考察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
C. 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明确提出了科 学分类说,因此,他把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推上了巔峰。
D. 哲学只有如平常人眼中所认为的那样,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一种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才与“科学的科学”这样的称法相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经历了认识自然到认识人本身再到追寻理性这三个阶段,其中,哲学研究转向对理性的探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 对哲学具有最深刻情感和最坚决意识的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人的本质,是最高的财富, 因此,他从不了解除哲学以外的任何一件亊物。
C. 苏格拉底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人自己的知识,这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
D. 没有一种科学比哲学更使人高尚,是因为哲学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而当精神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