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理发匠
黄荣才
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
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也就不管哑巴说什么,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完就理发。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哑巴洗头冷天用热水,热天用冷水。哑巴洗头不用水龙头,用铝盆,也不用洗发水,就用香皂,有客人自己带来洗发水,哑巴比比划划,咿咿呀匮,理发的人听不懂,知道哑巴不用,也就算了。
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麻酥酥,很舒服。
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有人丢给他就走,哑巴却急急地追上去。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这哑巴啊。”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菜,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了。”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
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交代了理发匠在村里微贱、遭人轻视的处境,为后文展示人物不幸的命运作铺垫。
B. 哑巴每天开始理发前,都要将各种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之后,再迎接客人,这表明他做事认真仔细、固执刻板,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C. 小说善于运用特写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理发匠生意冷清的落寞心境,就是通过哑巴一动不动地坐在门口的样子表现出来的。
D. 哑巴竟然不明白五保户、低保的意思,这一细节暗示长期以来,哑巴同村里的人沟通、交流少,对理发店以外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
E. 小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既有助于刻画哑巴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的形象特征,也有助于表现村里人惯常的生活状态。
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写人们理完发后给钱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3.理发匠的死出乎人的意料。请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 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变为封建迷信,等等。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规范,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了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何谓“亲亲”?“亲亲,仁也。”简单地说,“亲亲”即爱父母,是原生意义的“孝”,亦就是“仁”。根据以上理解,可以看出“孝”与“仁”同宗同源。具体而言,“孝”是“仁”的出发点和基础,亦是仁爱伦理的最低底线;而“仁”是“孝”的扩展,亦是“孝”的核心理念与文化精神。从价值内涵上看,孝仁文化具有三层内蕴。一是孝悌,为行仁开源;二是仁爱,为达道立本;三是守道,尊重自然规律,尊爱万物法则。孝仁文化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最终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主导文化模式。
(摘编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最终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B. 孝文化是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C. 由“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孝经》认为,对父母行孝,是天经地义,是任何一个人都要做的。
D. “孝”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的秩序,而且成为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遵循的法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祭亲”发展演变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封建礼教仪式,是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导致的。
B. 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不仅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促进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而且还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
C. 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的孝道思想,主要规范的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
D. “孝”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仁”同宗同源,“孝”是仁爱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仁”是对“孝”的扩展,是孝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发展中需要调节亲子关系,于是孝文化逐渐形成,并发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
B. 传统家庭孝道完成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意味着传统家庭孝道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伦理道德规范。
C. 如果认为“孝”与“顺”等同,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那么,就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D. 孝仁文化内涵会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通过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主导文化模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在古代,中国的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说这个时代的纯文学会比古代更丰富,我很怀疑。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原来是为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些都可知现代之所谓纯文学,在古代只是知识阶级的共同必修科而已。纯文学作品在古代,也并不像现代一样地只是被当作民众的读物而已。甚至司马相如枚乘之流的纯文学家,他们的赋也多少要有点讽喻作用。古希腊亦如此,戏剧是用于宗教典礼的,诗人大多数皆做墓铭和格言,其作用皆不离乎政教。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家所能写的只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上焉者兼有四长,便为全才,下焉者仅得一技,亦复沾沾自喜,其他一切人文科学全不知道,文学家仅仅是个架空的文学家。至多能制造几本印刷物出来,在三年五载之中,为有闲阶级之书斋清玩,或为无产阶级发泄牢骚之具而已。
(选自施蛰存《北山四窗》,有删改)
1.依照材料,概括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在的“纯文学”有哪些不同。
2.请解释文中“架空的文学家”的含义。
3.请分析文中古代文学对现在文学家们有哪些启发。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中,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为何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反映出宝玉怎样的爱情观?
(2)《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在一起,请写出各界的代表人物的姓名(各列一人)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中,在刘备被陆逊、朱然夹击时,赵云奋勇冲杀,击退吴兵,救出先主,将其护送到白帝城。
B.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出祁山,装神弄鬼吓得设防的魏军军心大乱,便乘机偷割了垅上小麦,送赴卤城打晒,充作军粮。
C. 《红楼梦》中,夏金桂百般折辱香菱并逼其改名为秋菱,后勾引薛蝌不得,遂迁怒于香菱,要将香菱毒死,不料自己误饮身亡。
D. 《子夜》中,何申慎庵是时代动荡的受害者,不仅十年宦囊,尽付东流,而且也在公债中跌了一跤,竟得出“我们太老实”的错误观点。
E. 克罗旭狡诈、吝啬,苦苦追求欧也妮,想获取她的百万家产,送给她的礼物仅是一束鲜花,婚后不久就身亡,最后下场可笑又可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若但于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松陵体永堕小乘者以无句不巧也。然皮、陆二子差有兴会,犹堪讽咏。若韩退之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短辏【注】之巧;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黄鲁直、米元章益堕此障中。近则王谑庵承其下游,不恤才情,别寻蹊径,良可惜也。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文人聚会行酒令,如《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让作诗与饮酒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