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张嘉佳导演的《摆渡人》尽管有王家卫的监制,但由于导演本人缺乏经验,所以和王家卫亲自导演的影片比起来,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B. 出生于四川阿坝的歌手云朵,独创“云端音”,高音音域跨越三个半八度,她演唱成名曲《爱是你我》时穿云裂石,令听者为之一振。
C. “五一”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调整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战胜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D. 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E. 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正式演奏开始之前准备过程的两句诗是:“ , ”。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万物各有所主,对于非已所有的事物应持的态度是:“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③。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飞走。③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老茑雏”两句用词新颖,体物细微,“老”和“肥”活用为动词,风让茑雏长大,雨让梅子长肥,写出了无想山初夏之景的美好。
B. “人静乌鸢自乐”中“自”字极灵动传神,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令人生羡,衬托出诗人的愉悦轻松。
C. “小桥外、新绿溅溅”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小桥外芳草葁葁、绿树葱茏的情景,展现出初夏到来时无想山的盎然生机。
D.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作者运用典故由自身遭遇联想到白居易,久久凭阑,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
E. 本词化用多位诗人的诗句,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炼字琢句,运化无痕,文气相承,实为难能可贵的佳作。
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与词人另一作品《苏幕遮·燎沉香》有何异同?请结合本词下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
【注】①春官:指六部的礼部。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 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C. 九岁能属文 属:撰写
D. 引为南京太仆丞 引:提拔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在上面记事以备忘。
B. 弱冠,指古代男子18岁举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殿试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内阁,明朝时设立的类似于皇帝秘书的机构。内阁首席大学士被称为首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家道中落,但发奋苦读。尽管“诸父异囊”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但归有光仍然谨记亲人的爱抚和期望,闭门苦读。
B. 归有光少年早慧,但科场不顺。他九岁能写文章,弱冠时就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但考取举人后,春官八次都没有中第。
C. 归有光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任长兴知县时,上级的命令不执行,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后来被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
D. 归有光深通经术,成为大家。他爱好古文,得太史公神理,成就斐然,文坛盟主王世贞推崇他,称赞他:“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一果,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过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你,就不说了。”
(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节)
【注】①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②敁敠:估量、盘算、斟酌的意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这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
B. 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等手法。
C. 选文里又为刘姥姥换了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D. 本段文字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语言华丽典雅的风格。
2.作者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
陈虹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即便在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的残酷战争环境中,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
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此话不虚,而钱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在该书的引论中这样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据说,当年该书问世之后,在沦陷区的北平,竟有人整本地抄录,且言:“读此书倍增国家民族之感。”
进入耄耋之年,钱穆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昔在北平,日常杜门,除讲堂外,师生甚少接触。除西安事变一次以外,凡属时局国事之种种集会与讲演,余皆谢不往。每念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力避纷扰。但自抗战军兴,余对时局国事亦屡有论评,刊载于报章杂志。学生亦遂不以世外人视余。”
由“世外人”变成了“世内人”,这正是钱穆于战争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尤其是自1941年起,他开始大量地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先后达数十篇之多。为表示自己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们奔赴前线,钱穆写下了长及万言的《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先例》,发表在《大公报》上。
“我们很盼望在此知识青年从军的大潮流里,再出几个楚霸王与霍骠姚,或是再来几个周公瑾与诸葛孔明,或是再有几个李英公(李勣)与李卫公(李靖),或是再有几个岳武穆与王文成。此乃国家民族前途祸福所系,全国知识青年其速奋起。”
史学家的笔下仍然是历史,爱国者的笔下仍然是抗敌救国。但是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于钱穆之手了——抗战之初,他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前线的事情自有前线的人去负责。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钱穆的思想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确是变了,他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
(摘自《铁军》,有删改)
相关链接:
(1)1930年,钱穆受聘于燕京大学,但一年后,就辞职,他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
(2)1939年寒假,钱穆隐居在距离昆明70余千米处的宜良岩泉寺中,静心撰写《国史大纲》。一日陈寅恪来访,见此情景,不禁慨然而叹:“如此寂静之境,诚所难遇,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
(摘自陈虹《大师的抗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爱国素不后于人”是钱穆先生爱国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行动的宣言。
B. 钱穆的课深受欢迎,是因为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C. 钱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从燕京大学辞职也说明他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D. 隐居在岩泉寺撰写《国史大纲》,可见钱穆作为一个“世外人”的“心静如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钱穆认为,书生以知识为武器也完全能担当起振兴民族精神的大任,所以他一生从没有步入过政坛,也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B. 钱穆精心钻研学术,但战争破坏了一切,为重新找回讲台,他辗转颠簸到昆明,“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其中既有愤慨,又有无奈。
C. 传记中的引用可充实文章的内容,本文多处引用钱穆自己的话和学生的话,既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又增添了评述的客观性、真实性。
D. 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是钱穆对困境中的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了国人的抗战信念。
E. 钱穆是史学家,更是爱国者。他不仅鼓励青年奔赴前线,甚至渴望与青年一道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
3.如何理解作者说钱穆“似乎从‘静态’的书生变为了‘动态’的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