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箜篌发出既清脆又和缓的乐音的一句是“ ”。
(2)《将进酒》中诗人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的两句话来佐证自己“ , ”的观点。
(3)《游山西村》中在描写完山村的外在情景后,诗歌又通过“ , ”刻画出了一位热爱农村生活,与农人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瀨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又名七里滩,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軾过七里瀨而作。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
1.下列对词作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开头用语贴切、形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船的双桨比作了惊飞的鸿雁,写出了小舟的轻盈而快捷。
B. 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有动有静,既写出了江面的生机盎然,又烘托出了恬淡悠然的氛围。
C. 一个“过”字领起下面的三句,一方面使得画面飞速地移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词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无限的感伤。
D.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词的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纵向看,重重叠叠;横向看曲曲折折。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E. 词人借用了严光弃官隐居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于严光的做法的认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虚名浮利的不屑。
2.“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未冠,父脱帖穆耳以千户职戍越,因受业于韩姓先生,为文下笔立就,粲然成章。就试江浙乡闱,中其选,居右榜第一。俄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盔賊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首上疏言:“郊庙礼甚缺,天子宜躬祀南郊,殷祭太室。”帝嘉纳之。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外镇,月鲁不花疏愿留其兵护本郡,遂兼统黑军数千人及团结西山八十二寨民义军,势大张。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升中奉大夫,锡上尊四、马百匹。僚佐增秩有差,别降宣敕俾赏有功者。召还为详定使。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给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卒。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剌杀首贼。事闻,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B. 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C. 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D. 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是指古代男子未成年,男子刚成年时称为弱冠,古时男子成年的年龄为20岁。
B. 乡闱又称乡试,明清两代因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参考的人大部分为举人。
C. 祭太室就是皇帝在太庙祭祀,最初太庙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也有个别皇后和功臣。
D. 卒即死亡。在古代对死的称呼也要讲宄严格的等级。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鲁不花仪表不凡,少有才学。人们也都对其给予厚望,认为他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也果不负众望,参加考试高中右榜第一名。
B. 月鲁不花施政有法,耐心周到。他在收购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更可贵的是还能对百姓晓之以理,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C. 月鲁不花重视守备,勇于担当。为抵御敌人,他命令每天修治城墙疏浚护城河,修造守城器具,主动申请由其管辖的部队保卫本郡,并最终取得胜利,受到皇帝嘉奖。
D. 月鲁不花坚守气节,至死不渝。面对倭寇的威逼,他毫不退缩,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指挥家仆抗击敌人,直至牺牲。其壮举传到朝廷后,受到朝廷一系列的追赠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和课文中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
(2)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苦斋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是一部大书一一感受钟敬文
薛智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角的一栋小红楼里,住着一位世纪寿星。他,就是钟敬文教授。在我的心目中,他的一生是一部大书。这书,有的地方写着文字,有的地方一片空茫,那是一部需要用心智去读、去悟的包涵了有形和无形的“活书”。
钟老自幼爱书。还在童年的时候,买书就成为他的一种生命追求,他感到一踏进书店,“精神就像飞升起去了”。后来进了城市,他视购书为“仅有的欢乐”。即使在日本求学时,也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消磨在书铺街及夜市上。为此,他饱经了购得好书的欣喜,与渴望已久的好书失之交臂的懊恼,发现上当之后的惋惜,以及书多的累赘,失书的心绞鼻酸……这种购书习惯,一直保持到近90岁。有一回,他对我说,“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不太方便,恐怕此乐不可再得矣!”
书籍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但要转化为自己的成就,还需要付出巨大的智慧和辛劳。钟老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青年时代他曾酷爱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出手不凡。郁达夫称赞他的作品“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他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攀登,然而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方向,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学林独树一帜,成为此界公认的泰斗大师。
我曾多次探问老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秘密。老人的回答是六个字:敢舍弃,有毅力。他认为,一是要敢于舍弃对生活享乐过多的追求,以免去物质之累;二是要敢于舍去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以免去心理之累;三是要敢于限制自己的其他爱好,以免去精神之累。他强调,任何一项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来得很突然,持续时间又很长,例如文化大革命,从一张大字报开始,一下子搞了十年,那简直是谁也没法子预料的。这就需要有毅力。正是依靠了这种毅力,钟老即使在身陷右派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在苦难的夹缝中偷偷地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領域的空白。
进入历史新时期,面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烂摊子,老人以七十六岁高龄向学界宣布:“老牛破车,还要赶路!”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旧体诗词,其中一些抒怀名句实在令人感动:“争分夺抄余生事,宁用回头叹逝川?”“舍得将身作泥土,春风酬尔绿阴圆。”“遥瞩前程红似火,拼同年少竞先鞭。”“今日重来头已白,骋霜蹄,肯让追风骥?”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面跑遍大江南北,推动民间文学、民俗学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一面亲自主持进修班、讲习班、研讨班,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同时又奋力著书立说,发表论文四五十篇,出版《民间文艺谈薮》、《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等重 要文集多部。此外,还有大量散文和诗词作品。
钟老有许多好朋友,走动最勤的,是同住北师大的启功。稍有空闲,钟老喜欢到启老家坐坐聊聊。有一回,他开玩笑地对启老说:你字写得好,我当你的学生吧!启老不动声色,回敬道:我的水平只能教你的学生。一言一对,轻松诙谐。有时他兴致勃勃地带上自己的诗词新作去请启老指点。一次,启老认真地替他改了两个字,老人家非常高兴,称启老为二字师。钟老九十寿辰时,启老送礼一千元。钟老当即转献民间文化事业,并赋诗抒怀:千金为寿古曾闻/岂意殊仪及我身/愿化青蚨为雨露/遍荣花卉搏芳馨。他说,启先生为人肯于奉献,没有私心,他捐赠给学校的款物,总值超过百万元,非常值得敬重。
这些年来,钟老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我也反复地去读他,悟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钟敬文也曾创作过大量的报告文学。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到广州四战从事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的文字工作。他与陈原共同编辑《新军》杂志,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写出了《抗日的民族老英雄》、《指挥刀与诗笔》、《牛背脊》等多篇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钟敬文喜爱读书,当然也就喜欢买书。视读书为人生中的“仅有的快乐”,可见其对书的痴迷程度。
B. 钟敬文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郁达夫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大可以走冰心、周作人一样的创作之路。
C. 钟敬文在谈及“敢舍弃”的时候,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在严酷的环境中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的经历。
D. 钟敬文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暂停了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抗战洪流中,在广州四战发表了多部洋溢着饱满爱国热情的报告文学作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喜欢买书既给钟敬文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烦恼。由于行动不便的缘故,年近九十的钟敬文还发出了恐怕再也享受不到读书的快乐了的感叹。
B. 钟敬文是一个多产的学者。无论是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方面还在是散文、诗歌的创作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尤以民间文学、民俗学成就最大。
C. 文中选取了钟敬文与友人交往的一段素材,展现了钟敬文在生活中不为所人知的另一面,将钟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
D. 文中引用了大量钟敬文创作的诗歌,不仅展示了钟敬文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还表现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E. 文章为了更好地展示传主的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
3.“钟敬文是一部大书”,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磨刀的人
戴存伟
每天天不亮的时候,村东的小河边就会传来“唰唰”的声音。如果有月亮,借着月光,就会看到一个人在小河边的石头上磨刀。
他弓着腰,一只手抓着刀柄,一只手捏着刀尖,让刀在石头上来回游走,发出“唰唰”的声音。
小河淌水,河水里的月光映着刀发出寒光。有时,那闪光犹知火星溅起来,落在水中,一下就灭了。
没有人记得他是从哪一年的哪一天开始磨刀的,开始也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磨刀。
有人问他磨刀干什么,他回答:“杀仇人!”再问他:“仇人是谁?”他总是不语。再问他,他就会闷闷地反问:“你知道他,你能帮我杀他吗?”问话人无话可说了。
就这样,每天天还未亮,他就在村东的小河边磨刀。没有月亮的时候,能够让人看到刀在石头上磨出的火星;有月亮的时候,就会看到刀锋上的寒光。
开始的时候,那把刀有二尺长,需要他双手张开,磨起来,非常费力;刀越磨越短,先是一尺九、一尺八,后来磨到了半尺……
村里人替他着急了,刀这么短了,怎么还不动手?问他,他总是不语;再问他,他就闷闷地说:“不着急,再让他活一段时间! ”
终于有一天,他把刀磨成了一把小巧的匕首。他再磨刀时,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劲了。而且作为杀死仇人的武器,它再合适不过了。
这把小巧的匕首,在他的手下,在磨刀石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在黑黑的夜里,有时擦在他处,就逬出几许火星来,礼花般散落到水中。
然而,他还是每天不停地磨它。于是,这把匕首变得越来越短,开始手还能够绰绰有余地握住刀柄,后来刀柄都有些不好握了。最后,刀身磨没了,只剩下了刀柄。
他握着刀柄在小河边,再也看不到刀锋的寒光了,再也没有火星落到水中。然后,他把木质的刀柄扔到小河里,“咚”的一声随着河水,流走了。
村里人问他:“你不杀仇人了?”他说:“不杀了,让他活着吧!”他说这话声音很轻,就像木质的刀柄扔到了河水里面,随着河水流走了。
后来,村里的老人这样评价他,说他磨的并不是刀,而是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叙事富有特色,以插叙的手法开头,天不亮的时候,一个人就开始“唰唰”磨刀的场景给阅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
B. 村里人与磨刀人的对话,在小说中占有大量的比重,作者意在将磨刀人与村里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磨刀人报仇的决心。
C. 小说在塑造磨刀人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有对比,在正面描写中还涉及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D. 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使得小说有关磨刀的叙事更加的灵活、并且更有利于展现磨刀人真实的人物形象。
2.小说中有关“刀上的寒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处老人对磨刀人的评价意蕴丰富,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是一个没有组织、没有共同宣言的戏剧流派,一开始也没有统一的名称,常被称为反传统戏剧派或先锋派。荒诞派戏剧是西方颇具影响的现代戏剧流派之一,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虛无。
荒诞派戏剧是在存在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从实质上讲,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的表现,但它与存在主义文学又有明显的区别:存在主义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但人可以通过“存在”去“寻求自我”,因此,作品的语言明晰,富有哲理性;荒诞派作家则强调人生的荒诞性,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荒谬的,人活着就是一场梦,人的努力既无意义,也无用处,所以他们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传统戏剧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塑造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但在荒诞派作家眼中,世界本来就是破碎的,毫无联系的,因此他们用缩影的方式把荒诞的世界搬上舞台,呈现出破碎的舞台形象。同时荒诞派戏剧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的演员坐在浴缸或箱子里,只露出一个头,有的剧目没有一个演员登场,整个舞台空空荡荡,只有两个乒乓球悬挂高空。
荒诞派戏剧强调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如用满台的椅子、站在三口缸里的三个人等来表现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或用刺耳的叫声、或哑剧式的场面来展示理性的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语言在传统戏剧中十分重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但荒诞戏剧语言别具一格,自相矛盾,缺乏连贯。
荒诞派剧作家宣称,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现实更深刻、更富有意义。他们认为戏剧不是思想的直接语言,艺术是激情的王国,而非说教的领域。只要主題是阐释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政治思想,那么表现这些主题的剧本便会随着这种意识形态的消失而死亡。因此,他们公开反对思想剧、倾向剧、同題剧、哲理剧、心理剧等等,要求戏剧表现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现象。所以象征、夸张、暗喻成了荒诞派剧作家表达普遍主题的最佳选择。
常用喜剧的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在艺术上造成滑稽的漫画效果,这也正是荒诞派戏剧的特色,是其区别于20世纪如年代的左翼抗议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的重要特征,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性”也由此而来。左翼抗议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表现的也是人生的痛苦等严肃的主题,但采用的是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如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明晰而又符合逻辑的语言等。而荒诞派戏剧却常常采用淡化了的戏剧冲突、抽象干瘪的人物形象和失去了交际功能的语言碎片来构筑荒诞的氛围,从而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人却放弃了自身的的追求和努力,这让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文学有了重要的不同。
B. 荒诞派戏剧所展现出来的的人与现实环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哲学上的荒诞的内涵是一致的,这是荒诞派戏剧得名的一个原因。
C. 荒诞派戏剧并不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塑造出来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模糊,一改传统戏剧的模式。
D. 提高舞台道具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方面的地位,弱化人物语言在交际功能、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这些也都是荒诞派戏剧营造荒诞氛围的需要。
2.下列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荒诞派戏剧不断强调人的荒诞性,是与人在面对外在世界的纷繁复杂情况时显得渺小和无力分不开的。
B. 在荒诞派剧作家看来,剧本不应该成为某种政治思想宣传的工具,否则这些剧本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C. 夸张、暗喻、象征等手法被荒诞派剧作家广泛使用,这也使得抽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现象成为了荒诞派剧作的主要内容。
D. 由于对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等诸多要素处理的不同,因此荒诞派戏剧呈现出了与左联抗议剧等其它戏剧流派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3.根据原文荒诞剧的特征,下列例子中可能不属于荒诞派文学作品的是
A. 《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老流浪汉在等待一个他们自己也没搞清楚的叫作戈多的人的故事。在同一个地方,两人重复着两天里同样的行为进行等待,最终戈多没有来。
B. 《变形记》展现了主人公爱岗顾家的推销员格里高尔重压之下变成了一只甲虫后的一系列的遭遇。在家人的弃厌之下,他最终变成了一具“又干又瘪”的尸体。
C. 《秃头歌女》以一位男士和女士奇异的对话为主线,随着对话的深入,他们之间出现了一次次巧合:住在同一条街道,同一幢房子,同一个房间,最后双方才知道他们是夫妻。
D. 《梁祝》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同窗三年山伯竟不知英台女儿身,英台被逼婚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后英台经过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梁祝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