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讽:劝谏
B.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致谢 致谢:表达感激
C. 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直:价值,钱
D. 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济:成功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克:攻克
B.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卒:最终
C.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振:通“赈”,救济
D.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图:考虑,打算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旌:表彰
B.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惮:怕,畏惧
C. 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讨伐
D. 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示众
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令:如果
B.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乖:背离,不一致
C. 绍以天下蒙尘 蒙尘:皇帝去世的讳语
D. 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 勖:劝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恨:怨恨
B. 其先识不伐如此 伐:夸耀
C. 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 寇:侵犯边境
D.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笞:用鞭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和价值坐标,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上文所说的明世宗时的“大仪之议”即是如此。世宗对不合其意的提议则是“三上三却”,甚至“杖谪者数十人”,而对于合其意的提议,会马上采纳落实。这时的伦理、惯例等,都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 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 “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 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 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 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 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 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 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 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推动生命是因为在要目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