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
①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③ ,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④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杜甫)
⑤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李贺)
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蜀相》杜甫)
⑦ ?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鲍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结合诗句说明首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惆怅”一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知黄岩州事 主持
B. 民罹其害 害怕
C. 何以牧民 治理
D. 兴祖命并执之 逮捕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为吏于有司 为之营救
B. 佯以不实斥去 兴祖以手榜谕之
C. 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 乃可破贼
D. 三迁而知铅山州 已而罢兴作
3.下列对文中画曲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B. 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C. 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D. 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兴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行,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 永明县的洞瑶人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十分感动,三年都没有入境为害。
C. 林兴祖任道州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御贼的军费和军需,让贼人闻风而逃。
D. 春天大旱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虫子就都死了,最后又下了三天大雨,农作物也获得了丰收。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
(2)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抹黑”一词当代较为流行,是损人脸面的另一种说法。“抹黑”的字面义是涂抹黑色,一般引申解释为丑化的意思。但丑化他人或自己为何用“抹黑”来比喻,抹黑的原始含义是否即为丑化,“抹黑”又是怎样发生词义转换的,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民俗语言问题。
从色彩学上看,黑色是量度值最小的颜色。中国古人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界定“黑”之本色,《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黑)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柴火熏烤之后留下的烟垢的颜色。色彩本身无所谓意义,更没有正与邪、贵与贱的分别,色调虽能引起人的一定程度的生物性反应,但作用于人的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反应。人们常常基于某种文化观念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好恶之情,赋予色彩以生命,因而色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黑色往往具有某种神性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过黑色魔力的崇拜。 在人的身体上涂抹黑色是一种具有神秘“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色彩的巫术礼仪,它的原始意义是驱邪祈福、是求吉的象征。
中国曾经有过黑色崇尚的历史传统。对黑色的崇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时期曾出现了较大量的黑陶器皿,因此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个部落国家,它直接继承了尚黑的原始风习,并着意将黑色上升为国家的标准色,将其视为夏朝文化的外部表征之一,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尚黑的服色制度。所谓服色即王者的车马、旌旗、衣服所选择采用的颜色,它是文化意识的礼仪化表现。
夏人的黑色崇尚虽然在夏政权覆亡之后逐渐退隐,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仍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自史前发生、夏代系统化的尚黑信仰,虽然在中古之后的主流社会中逐渐消解,但在民间社会,尤其在戎羌后裔中得到持久而强顽的习用与传承。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是国俗,更重要的是它本来就是民间的传统。
尚黑习俗,在民间主要遗存在人生礼仪与节日庆典等民俗模式之中。如前所述,黑的本色是“火所熏之色”,我们从众多民间习俗中见到人们所抹之黑均为黑之原色。锅底灰或称锅烟墨,它是灶火的“结晶”,而灶火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尤其在少数民族那儿有着特殊地位,它的化身就是灶神,灶神为先秦五祀之一。灶神由火神演化而来,成为居家的火神。云南彝族在火把节前举行祭灶礼,咏祭火词:“火神藏家中,人畜得安宁”。锅底灰的魔力根源于崇火的信仰,凡是有抹黑习俗的地方“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同时也程度不一的存留着对火神、灶神的崇拜。
传承于民间的“抹黑”习俗,至今仍在局部地区具有原始的祝福意义。但中古以后的主流社会,随着黄色、红色等级地位的确立与尊崇,黑色日渐沦为贱色。在此前局部意义的应用中,黑色亦曾含有贬义,如墨刑、贪墨等)。黑心肠成为狠毒的象征;“抹土搽灰”成为劫道强盗的代名词。
在长期的黑色禁忌与恐怖中人们自然会有逾来逾强的“恐黑”心理,人们传承了黑色魔力的巫术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可怕的魔力,因此,在现代人们的心目中,给人脸上抹黑,不仅不是祝福,而且是令人难以容忍的丑化。“抹黑”这一民间传统的祝福性礼仪行为在当今的公众领域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
1.下面对“抹黑”的字面含义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流行词“抹黑”的字面义是涂抹黑色,在当代一般引申解释为丑化的意思。
B. 早期的“抹黑”——在人的身体上涂抹黑色,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巫术礼仪。
C. 中古以后的主流社会中,黑色渐沦为贱色。“抹黑”的习俗就此完全消失了。
D. 抹黑的黑源自锅底灰或锅烟墨,用灶火的结晶抹黑多与火神灶神崇拜有关。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早期的人类往往认为黑色有某种神性,多多少光都有过对黑色魔力的崇拜。
B. 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部落国家,它直接开创了尚黑的原始风俗。
C. 人们常常赋予色彩以生命,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D. 长期的黑色禁忌与恐怖使人们渐渐形成“恐黑”心理,抹黑变成了丑化。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色象征热情、活力,黑色常用来象征恐怖与邪恶,这些都是文化观念的反应。
B. 色调作用于人的主要的是文化的反应,例如提到绿色我们就到联想到健康与生命。
C. 在脸上涂抹黑色,对镜贴花黄,过年、新婚用红色,抹土搽灰都曾经代表祝福。
D. 无中生有的爆料,编造轰动绯闻,故意毁人声誉,都是公共生活中抹黑他人的行为。
对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地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古称广陵。
B.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是成都。
C.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也叫镇江。
D.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指山海关。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本报派往叙利亚采访恐怖爆炸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达叙利亚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B. 最近接连发生了几起特大爆炸事故,有关人士提醒大家要提高防范意识,尽全力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
C. 在后续的两天中,与会各方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 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高,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南方温热气流、光照不足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