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那 ①地铁猛地停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遇见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那

①地铁猛地停住了。

②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③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④每天都是如此。

⑤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⑥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⑦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

⑧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⑪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⑫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⑬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⑭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⑮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⑯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她以前住在这一带。”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⑰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⑱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过来看看房子吧。”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⑲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⑳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1.下列时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7-11段运用补叙的手法。补充交待“她”的感情经历,也制造了悬念,“他”感情变故的原因不明,使得女主人公始终生活在孤独痛苦之中。

B. “遇见”主要是“她”与“他”:周五在地铁上的“遇见”,周六租房过程中“遇见”;其次是“他”在国外战争中与好心的姑娘的“遇见”。

C. 以“遇见”为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对“她”的赞美,也有对“他”能与救了自己却伤残的好心姑娘结婚的赞美,展现了所负起的责任与道义。

D. 小说的情节可谓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她”在地铁上遇到似曾相识的“他”,回到家后陷入对往事的追忆,“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的论门来租房……小说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牵动着读者的神经。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晚年“她"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她”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 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她"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C. 小说中“她”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她"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她”始终没能成家。

D. 小说中对“他”的出场只进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他”、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她”的感情,而还可见到“他”的善良。

E. 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髙潮中首尾,短小精悍,“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他”的形象模糊。

3.请结合情疔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1.A 2.AD 3.“她”钟情于爱情,与“他”相恋,虽然“他”与他人结婚,可还是单身等待自己曾经 拥有的幸福爱情。“她”意志坚忍(坚强),在伤痛中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孤独而 又宁静坦然地生活。“她”是个不幸而又幸福的人,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在孤独 困惑中承受痛苦的煎熬,而多年以后又意外的遇见了曾经心爱的人,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7-11段运用补叙的手法”分析错误,7—11段运用了插叙手法。B项分析了小说的行文线索,C项鉴赏了小说的标题和主题,D项鉴赏了小说的情节特点,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

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摘编自邹德艳《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按照文学作品的样式来说,元杂剧属于“戏剧”,散曲属于“诗”。

B. 王国维认为散曲同—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折,但杂剧以代言为事,套数以自叙为事。

C. 《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具有了杂剧的艺术特征,这说明元杂剧和散曲在艺术特征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D. 用两分法进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区分界限上的模糊,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障碍,不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2.下列理解和分折,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元刊杂剧虽为元人杂剧,但因错讹、残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杂剧因追求“金元风范”,而能真实地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

B. 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己经步入一个认识误区。

C.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因为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 明清对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认同这—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予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收入元曲,排除了《元曲选》中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这种区分,但这种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B.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 无论是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还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远去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

D. 元曲“丰富的人民性”,因此收到高度评价:但至于元曲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却没有形成定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学习威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不看摘要的成绩最差。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或同学的学习经验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说明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极大地依赖于发明人全程深度参与,因为发明人是对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科技成果就不能转化。科技成果一旦转化经效益,就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①发明人不一定是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唯一熟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检测药品的安全性,这些科学研究, ①  ,而常常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这是因为  ② ,以鼠为例,研究发现,鼠和人的基因图谱竟然基本相同,都有大约3万条基因,其中约有80%的基因相互对应。而所有新药在被批准做人体临床研究之前,③  ,测试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应用到人类身上,可以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用药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进行升学规划时,      也是促进学校办出高质量的动力所在。

A. 不能以偏概全,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B. 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以适应每个具体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要求。

C. 能以偏概全,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

D. 必须对每个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这是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学校的办法,不能主观臆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