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期,本地市场市场猪肉价格一路下滑,主要原因是供过于求造成的。养殖户盲目大幅增加养殖数量,最终导致市场上猪肉严重过剩。
B. 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的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 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D.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了,他的困难也就是我困难,不管是多么难的事情,我都愿意鼎力相助。
B. 在南中国海的问题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一致好评。
C. 国家为互联网金融正名,但互联网金融业还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因为市场成熟了,竞争会更激烈,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D. 我们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枝加叶,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杜撰 罪孽 走头无路 汹涌不息事 兴高采烈
B. 寒暄 浩瀚 撒手人寰 自名得意 敛声屏气
C. 料峭 漫游 揭杆为旗 雕梁画栋 拾人牙惠
D. 遐想 聒噪 川流不息 衔冤负屈 平心而论
(1)《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 , ”两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思考。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与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3)白居易《琵琶行》中借写鸟兽的叫声以表现谪居之地荒凉景象的句子是“ ”
(4)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
(5)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描绘国家的耻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两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 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期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哆哆”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真实。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能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学习对眼前事物的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 诗歌塑迁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友、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 凶:发水灾 B.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 勿夺其时 夺:掠夺 D. 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 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C. 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 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 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 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 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