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包容的文化。
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予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应以刚强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 ① 。
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 ② ,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又如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到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和留学生、求法僧等,以及大量的外来的商贾。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都得以传播。 ③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②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③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④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⑤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然而 | 虽然 | 但是 | 但 | 所以 |
B | 因为 | 即使 | 那么 | 但 | 所以 |
C | 然而 | 即使 | 那么 | 因为 | 甚至 |
D | 因为 | 虽然 | 但是 | 因为 | 然而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宇宙因为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
B. 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特指出:动物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
C. 今年春天,桂林持续下雨。本着安全为原则,为避免山体滑坡带来的伤害,住在山脚下的几户人家,在政府的安排下,集中安置到了安全的地方。
D.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却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几千来,人类不断探索宇宙,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得到了最惊人的和出奇制胜的发现。
B. 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整合。
C. 另一方面,这位流氓武士(指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很有平民色彩,机智务实,达观幽默,活泼快乐,妙语连珠,带出许多令人捧腹的喜剧情节与笑料,让广大观众觉得音容宛在。
D. 他俩的关系特别好。 在逢年过节时,他们彼此总是礼尚往来地为对方家的老人送去礼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千古江山,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点秋景。一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
D. 尾联进一步把秋思写足。寒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不胜悲凉。“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E. 全诗因秋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2.“‘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结合你对杜甫《登高》中对“万里悲愁常作客”中“秋”的理解,你认为本诗中 “悲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