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 “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 “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 “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 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 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 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 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 “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儿子今年上高一,但这孩子比较内向,每当他被老师误解或被同学开玩笑后,出于“好面子”的心态,他总是隐忍着,但只要回家一面对父母,就立刻变成了无所顾忌的“火药筒”,把火全撒到我们身上。一开始,我们以为他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所以总是对他迁就,没想到这倒助长了他的气焰,反而变本加厉。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他谈话:“你这样经常伤害疼你爱你的父母,心里就不愧疚吗?”他愣了一会儿,才说:“有时候也后悔。”我生气地反他:“既然后悔,为什么事后不跟父母道歉?”儿子却奇怪地说:“道歉?一家人还用道歉?父母还能真生儿子的气啊?”于是我告诉他,正因为是自己的亲人,才会被儿女伤人的话伤得更深。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校团委组织的捐资助学义卖活动方案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植物其实就像工厂一样,是“生产者”。植物这个工厂的产品就是叶和果,供给动物食用。动物吃植物的产品,所以, ① ,动物每天都排泄粪便,死亡后还有尸体,但为什么森林里、草原上看不到粪便和尸体的堆积呢?这就要感谢微生物了, ② ,分解成为简单化合物,供植物的根系吸收,让植物又能长出叶和果来。所以,微生物是“分解者”。正是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生物共同发挥作用,大自然本来就处于循环状态,从生长,到废物,再到分解, ③ ,所以,大自然十分干净。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应该是最具有泥土气息的,古人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梁打一升”,字里行间,就把天人关系和耕种基因充分地侵染在这一颇具清新气息的时节里。 , , 。 ,但那份存于心中的敬畏和遵从,依然故我地在中华儿女的行为举止中延续下来。
①让清明节得以用岁月之犁深耕伦理文化的深厚土壤
②虽然这些风俗习惯不见得要与庙堂之高的繁文缛节看齐
③至今,扫基、踏青、植树等清明传统习俗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下来
④因发轫于农业社会的悠悠远迈
A. ④①③②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设立雄安新区旨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B.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之一,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市场不仅输出了中国技术,贡献了中国经验,展示了中国风采,而且收获了接踵而来的订单。
C. 正在热播的《人民的名义)获得了空前关注和热议,其情节和台词十分夸张,让不少观众感到吃惊,因而深得观众厚爱。
D.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从即日起至2017年10月底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军旗飘扬”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