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帝谒诸陵,诏廷同英国公张溶居守。中官许义挟刃胁人财,为巡城御史李学道所笞。群珰①伺学道早朝,击之左掖门外。廷上其状,论戍有差。 御史齐康为高拱劾徐阶,廷言:“康怀奸党邪,不重惩无以定国是。”帝为谪康,谕留阶。拱遂引疾去。而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遂下齐诏狱。刑部尚书毛恺当齐戍,诏释为民。拱起再相,廷恐其修郤,而恺亦阶所引,遂先后乞休以避之。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刑部尚书刘自强覆奏:“齐所坐无实,廷、恺屈法徇私。”诏夺恺职,廷斥为民,宥齐,补通州判官。 万历初,齐以不谨罢,恺已前卒。浙江巡按御史谢廷杰讼恺狷洁有古人风,按张齐夺官,今齐已黜,足知恺守正。诏复恺官。于是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②。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恭节。

[注]①铛: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赵清献:北宋名臣,他请廉爱民,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亊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B.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亊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C.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亊中李邦义因幼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D.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亊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史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户部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亊宜。文章中,王廷曾担任户部主事一职。

B. “迁”用于宫职调动,一般指升宫,而“左迁”指贬官。文章中,“迁南京礼部尚书”中的“迁”指“升官”。

C. “诏狱”是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这里的罪犯由皇帝定罪。文中,给事中张齐就下过诏狱,后被圼帝释放。

D.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亊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唐髙祖就是谥号.谥号不能用贬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廷关注国防,并进言献策。他曾建议派将领令门驻守吴淞、狼山,以抵御倭寇进犯。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成为朝廷同定的制度。

B. 王廷为官恪尽职守,秉持正义。京城发生雨灾,王廷奉命赈灾;李学道惩治宦官许义之后遭到报复,王廷上奏朝廷,使恶人受到惩罚。

C. 王廷疾恶如仇,敢于揭发奸邪行为。他奏请重惩心怀奸诈并与行为不埔者勾结的御史齐康.还揭发给事中张齐在巡行边境时收受賄赂的亊.

D. 王廷性悄耿直,也因此遭贬黜。他任职苏州时,人们把他比作宋代名臣赵淸献:他被革职后,曾省吾出于同情.奏请朝廷恢复其宫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许义挟刃胁人财,为巡城御史李学道所笞。

(2)拱起再相,廷恐其修郤,而恺亦阶所引,遂先后乞休以避之。

 

1.B 2.D 3.D 4.(1)宦官许义持刀胁迫别人拿出钱财,被巡城御史李学道用鞭子打。(挟、胁、被动句式,句意) (2)高拱被起用再度为相,王廷害怕他报复.毛恺也是徐阶所引荐的.于是他们先后请求辞职束回避高拱。(相、修郤、引、乞休,句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画线句子中名词较多,其中“淮安”“通州”是地名,“巡按御史”“给亊中”“吏部尚书”都是官职,“严讷”“朱纲”“李邦义”都是人名,再按句中顺序将官职与人名组合,可知,“按御史朱纲”“给亊中李邦义”“吏部尚书严讷”中间不能断开,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淮安发生大饥荒,王廷和巡按御史朱纲秦请留下商税作为军饷,被皇帝下诏严词指责,给事中李邦义趁此弹劾他拘泥而不知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延辩护.才得免除处罚。因为在通州抵御倭寇的功劳.增加二级薪禄。据此可正确断句。 2.试题分析:D项,“唐髙祖就是谥号。谥号不能用贬词”不当,唐高祖是庙号,唐高祖李渊,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贞观九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另外,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也可以用来表示贬低。 3.试题分析:D项,“曾省吾出于同情”理解错误。从原文中曾省吾的进言为“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②。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意思是说“王廷任苏州知府时。人们将他比作赵清献。他耿直坚强、始终没有改变。应该援引毛恺的例子恢复官职”,可见,曾省吾是出于对王廷高尚品格的仰慕而建议朝廷恢复其官职,而非仅仅出于同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 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 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 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 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 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 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3.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觭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C.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D.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 可谓别出心裁, 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 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 再细描; 先观貌, 次看神, 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 “ 眉目” 传情达意。“ 眉”以“ 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 举止言谈不俗” ,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 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志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 刘备、 关羽、 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 型” ———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所,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 “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 “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 “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 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 《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 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事情,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鲜明,注意书写,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长句改写为三个语义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融会了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